□ 魏天無
讀談驍詩集《說時遲》(武漢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的第一個問題:這位年輕詩人的詩,是對生活的誠實記錄嗎?我盡量避免使用人生這樣的詞,以同時避免驚擾到詩里對細微而真實的——細微的總是真實發生過的——瞬間呈現,盡管人生也不過是一段又一段生活的銜接或疊加。但他的許多詩確實觸及“人生”,這個我們不知道該拿它怎么辦,而所有的寫作者都無法繞開的龐然大物:詩中,它往往出現在它該結束或已結束的時刻。比如,老人為自己尋找墓地;或者,火焰吞噬易燃的松針,后者甚至來不及化作一縷富有象征意味的青煙;又或者,削去腐爛部分,把殘缺梨子送入嘴中的最后的甜:
梨子還沒有成熟,/果實蠅就來了,/看起來就是蜜蜂,/也像蜜蜂一樣/射出尾針。許多年后,/我才知道它們叫果實蠅,/借助尾針,/它們把卵排進果肉。/很快,梨子成熟了,/幼蟲孵出,果肉開始腐爛,/我喜歡這些/被果實蠅糟蹋的梨子,/削去腐爛的部分,/殘缺的梨子/有整個梨子的甜。(《最甜的梨是不是最好的梨》)
把詩之筆喻為果實蠅的尾針,這個想法有點令人難堪,但也讓人浮想聯翩。詩如尾針,扎入生活之梨。它并未改變梨的形狀和味道,卻改變了我們的味蕾。
最甜的梨是不是最好的梨?最甜美的生活是不是最好的生活?被果實蠅選中的梨子,似乎給了詩人觀察生活的一個視角。就像他的成名作《追土豆》中突發的感想:“不費力氣的生活沒有,/費盡力氣的生活算什么。”他也曾坦白:“我有過勉為其難的生活,/在山頂踮起腳尖,/果實壓低樹枝,仍然掛在高處。”(《山頂的果實垂到街道》)詩誕生在這樣的情境中:一個人踮起的腳尖伸出的手,與壓低了樹枝卻依然在高處的果實之間。詩意不在“腐爛”那一端,也不在“最甜”這一端,同樣也不在強拉硬扯的“腐爛=最甜”;它在兩端之間發生的極其微妙的關系中;或者說,詩歌要否棄一望即知的兩端,游弋在一種懸浮的(像空中的果實)或臨界的(像生與死)狀態。位于《說時遲》開篇的《口信》,可以看作詩人和寫詩的隱喻:詩人是信使;詩是詩人翻山越嶺傳遞給人的口信,他因受了信任和托付而惴惴不安——
小時候我翻過一座山,/給人帶幾句口信,不是要緊的消息,/依然讓我緊張,擔心忘了口信的內容。/后來我頻繁充當信使:在墓前燒紙,/把人間的消息托付給一縷青煙;/從夢中醒來,把夢里所見轉告身邊的人;/都不及小時候帶信的鄭重,/我一路自言自語,把口信/說給自己聽。那時我多么誠實啊,/沒有學會修飾,也不知何為轉述,/我說的就是我聽到的,/但重復中還是混進了別的聲音:/鳥鳴、山風和我的氣喘吁吁。/傍晚,我到達了目的地,/終于輕松了,我卸下別人的消息,/回去的路上,我開始尋找/鳥鳴和山風,這不知是誰向我投遞的隱秘音訊。
孩提的“我”是誠實的,現在寫詩的“我”是誠懇的,但沒有一個信使能保證他替人傳遞的口信中沒有混雜“別的聲音”,而詩正是詩人這位受托者向他人傳遞生活的“隱秘音訊”。
既然是“隱秘音訊”,只有詩人聆聽和接收得到,為何還要傳遞?要傳遞給誰?這其中有一個幼稚而堅定的寫作信念,猶如帕慕克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中所言,“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所有的生活其實也是,每個人的人生也大體如此。當一個寫作者把自己關在房間磨礪文字技藝,去創造一個似乎屬于自己的世界,“如果他以自己的秘密創作作為起點,不管他自己知道還是不知道,他這樣做都是對人性寄予了極大的信任”(帕慕克)。出于信任,他人委托“我”傳遞口信;緣于信任,“我”必須盡一切努力保證“我說的就是我聽到的”;基于信任,“我”將終生拒絕修飾和轉述。不用說,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但一旦你承諾做一個信使,就應該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信使”這份工作上,切勿以各種理由敗壞它。因此,詩不會毀壞在一個或一群詩人之手,而將毀壞在信任的消失。其兆頭就是每個人都聲稱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每個人都發現了他人沒有發現、也無法理解的生活奧秘。而談驍卻聲稱他不會寫的詩有很多:
我不會寫深刻的詩,/我活得簡單,有膚淺之樂;/我不會寫晦澀的詩,/大霧不散,首先要自己看清;/我不會寫悲憫的詩,/一個人的淚水他人無法擦拭;/我不會寫了悟的詩,/我也有無法釋然的痛苦;/我不會寫激烈的詩,/寫詩的時候我已變得平靜……/我不會寫的詩太多了,/是厭倦也是一種無能。/能喚醒我的事物越來越少,/我徒有不竭的熱情卻日漸遲鈍。
他誠實地道出的,當然不只是寫作者的狀態,而是生活的懸浮或懸空的狀態,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或正在經歷的:“我徒有不竭的熱情卻日漸遲鈍”。只要想想這兩年的生活,我們都會對詩人的感觸表示贊許。
似乎是為了保持對生活的誠實和對寫作的誠實,近十年來,談驍逐漸形成了“口信”式的語言風格,在看似隨意的敘說中試圖保留生活的原生態:他所寫下的就是他所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的。但他并沒有保證其中不會混雜其他東西,因為這就是生活本身,既真實無比又虛幻無常。這種語言風格與所謂“口語詩”是不一樣的,一方面,寬泛的“口語詩”一直存在,從古典到現代;另一方面,狹義的“口語詩”是為了對抗某個被“制造”出來的“書面語詩”或“翻譯體詩”,將不同的語言方式簡單切分為有用的和無用的——生活反對切分。某種意義上,“口信”式語言在不經意間復蘇了白話詩初期,陳獨秀、胡適等人提出的“文言一致”的主張,也就是“語求近于文,文求近于語”(陳獨秀)。當然,陳、胡等人的主張是出于“文學革命”的必然要求,是為了破除“文以載道”的陋習,讓文學為更廣大的民眾閱讀和接受。而談驍使用的看似沒有修飾、雕琢的“口信”式語言,既與他所寫的凡人小事相匹配,也與詩的“信步”式的抒情節奏、“溪水”式的語調相契合:他在“文言一致”中顯現的是形神兼備、文質彬彬。比如這首廣受好評的《百年歸山》:
十年前,爺爺準備好了棺材;/十年來,爺爺縫了壽衣,照了老人像。/去年冬天,他選了一片松林,/做他百年歸山之地。/松樹茂盛,松針柔軟,/是理想的歇息地。/需要他做的已經不多了,/他的一生已經交代清楚。/現在他養著一只羊,放羊去松樹林邊;/偶爾砍柴燒炭,柴是松樹林的栗樹和樅樹。/小羊長大了,松樹林里/只剩下松樹,爺爺還矯健地活著。/村里有紅白喜事,他去坐席,/遇到的都是熟悉的人,/他邀請他們參加他的葬禮。
也許還是有人會說,這是分行的散文;就算是散文,一旦分行,就會產生詩特有的節奏、韻律,也會讓讀者有不同于散文的閱讀期待。任何一位讀者,都可以在這首詩中體會到爺爺的了無牽掛、從容自在——那是我們難以企及的人生至高境界。談驍詩歌的特點,在于他不動聲色的敘說,散淡的白描筆法,正契合了敘說對象在生死大限上的坦蕩、坦然,自在、自得。有意思的是,這首詩戛然而止,缺少一個“結尾”。這里面顯然有詩人的用心:葬禮也并不是爺爺人生的“結束”。此外,談驍是當代詩人、尤其是年輕詩人中,極少數在詩中完整使用標點符號者。這可以作為“文言一致”,作為這是一位誠實于生活的詩人的旁證之一。
文學來源于生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寫作者須忠實于自己的生活,同樣也是如此。文學對個人生活的超越,是基于所有人都是相似的這一信念,也是源于以個人寫作將無數的“他們”,轉移到“我們”的懷抱之中的祈望。《說時遲》出版后,談驍以“步行抵達”來表述他的寫作理念和經驗——這是一位從小在恩施大山間行走,又步行到都市生活圈的詩人的誠實表述,說給那些依然風塵仆仆、星夜兼程的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