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時間,削平1250座山頭,開鑿211個隧洞,最終建成1500公里的紅旗渠,這是河南省林州人民在上個世紀60年代創造的歷史奇跡。近日,大型建黨百年獻禮電視劇《紅旗渠》在中央電視臺圓滿收官,全劇以1959年河南省安陽市林縣大旱缺水為背景,講述了林縣人民修建紅旗渠的偉大故事,以藝術方式詮釋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如今,時間正處于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從紅旗渠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有助于我們在新的偉大征程中努力創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績。
清澈的紅旗渠水中,流淌著“自力更生”的頑強精神。1960年,紅旗渠動工時,正處困難時期,國際形勢嚴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林州人民不依賴國家,不向上伸手,不等不靠,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面對艱巨的任務,頑強的林州人民沒有退縮,而是喊響了這樣的口號:“自力更生是法寶,眾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雙手來創造”。建渠沒有材料,那就依靠雙手就地取材。修渠沒有住處,那就住山洞、睡石板。傳承發揚紅旗渠精神,就要以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秉承決勝共產主義事業的自信,不斷奪取新的勝利。
激蕩的紅旗渠水中,流淌著“艱苦創業”的斗爭精神。青年洞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建設最艱巨的地段。在沒有大型施工機械的情況下,300多名林州青年苦戰17個月,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一錘一釬一雙手,鑿通了長616米、寬6.2米、高5米的青年洞,最終完成了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創造了“人工天河”的歷史奇跡。進入新時代,我們要接過林州青年開山劈嶺的“接力棒”,不怕苦、樂吃苦、戰勝苦,將最美的青春獻給祖國最壯麗的事業,在艱苦創業中將黨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潺湲的紅旗渠水中,流淌著“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紅旗渠的開鑿,離不開前方和后方的團結配合。在前方,工地開山鑿洞、加速施工,在后方,廠礦、農村、醫院、衛生所全心配合、全力支援。同時,又由于紅旗渠工程跨越河南、山西兩省,因此也離不開兩省的緊密協作。1964年12月,紅旗渠總干渠全線貫通,那潺潺的流水,是一曲團結協作的贊歌。新征程承載新挑戰,要迎接挑戰,唯有增強協作意識,同心同德、齊心協力,才能讓中國這艘乘風破浪的巨輪,踏上風雨無阻的征程。
蜿蜒的紅旗渠水中,流淌著“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三千里紅旗渠清流奔波,八十一位英烈光照人間。在紅旗渠偉大壯舉的背后,是無數人舍生忘死的奉獻。作為紅旗渠的總設計師,吳祖太先后經歷了母親病故、妻子救人犧牲的重大變故。兩次變故發生時,他都埋首在工地上,將全部的心血獻給工程。就在埋葬完妻子不久,他深入隧洞查看險情,卻不幸遭遇了塌方,年僅27歲的年輕生命,被永遠地埋在了綿延的太行山脈里。今時今日,廣大黨員干部們應當以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將無我”的堅定,在砥礪中堅守初心,用心用情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紅旗渠水長流不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當年從紅旗渠流出的河水浸潤了豫北大地,也讓林州實現了從貧困縣到生態旅游市的跨越。今日,我輩更應該通過實干擔當,讓紅旗渠精神撒遍神州大地,讓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之路上接續奮斗、奮勇前行。
稿源:荊楚網
作者:毛紫薇(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