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見習記者汪子軼 通訊員吳欽、何金城
以前聽說執法人員上門都避之不及,現在卻盼著專家上門找問題、解疙瘩——這是湖北省許多服裝紡織企業的“新心態”。這背后發生了什么?11月11日從湖北省纖維檢驗局(以下簡稱纖檢局)獲悉,今年我省服紡企業“巡回問診”活動已結束,相關領域專家團隊為全省6個地區的38家企業送去獨家定制的“溫良之藥”。
2個月走遍6地區,“捉蟲”86個質量問題
為助力我省服紡企業提質增效,今年9月以來省纖檢局抽調質量管理、檢驗檢測、計量檢定技術骨干,邀請武漢紡織大學紡織工程、品牌管理等專業專家成立“巡回問診”專家團隊下沉到企業一線。
隨著專家團隊的腳步依次走過黃岡、孝感、荊州、咸寧、宜昌等6地,這些地區的服裝紡織企業掛上了免費“專家號”。專家團隊針對企業存在的質量問題,“一企一書一策”出具《質量診斷書》,同時,結合“把脈問診”過程中發現的質量問題,舉辦質量培訓,通過精準幫扶,幫助企業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對策與建議,“能解決的現場解決,不能解決的帶回去研究,限期給予答復”,切實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公司想研發全新染色工藝的新產品,請問專家有沒有好的建議?”荊州市紅葉針織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穎在9月28日的巡回問診技術幫扶活動中向纖檢局專家王克作以及武漢紡織大學鐘安華教授提問。專家團隊第一時間回應:鼓勵創新,可以推薦相關高校與企業與之對接合作。
據悉,經過監管部門上門“問診” ,技術專家現場“開方”,效益已初顯。孟穎告訴記者,通過省纖檢局專家多次現場指導,從去年7月到今年9月,該公司在天貓和線下商超銷售的7個品牌服裝,在國家和省級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中全部合格。
宜城天舒紡織有限公司是湖北省最大的緊密賽絡紡紗線制造商,其生產的紗線享有“湖北第一紗”和“中國精品紗線”的美譽。“從現場情況來看,公司裝備技術和質量管理水平都比較高,但當前國內市場原棉價格漲勢明顯”在交流環節,專家陳軍的建議更深一層。“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提前進行技術儲備,嘗試在新型纖維上“做文章”。專家“接地氣”的分析為公司負責人指明了發展方向。
面對不少企業招攬專業技術人才難的“痛點”,省纖檢局紀委書記洪步才現場承諾:請不到人才,我們來人教,只要企業需要,我們免費培訓。
問診期間,省內6個地區的38家紡織服裝生產企業享受了纖檢專家提供的“診斷”服務,共出具質量“診斷書”38份,發現質量問題86個。
小問題也不能放過
產品吊牌信息不清、未嚴格執行相關標準、設備老化嚴重……在問診過程中專家們常常提及的微末隱患就可能導致質量問題“大崩盤”。據省纖檢局數據,近三年在生產、流通環節及電子商務平臺等各銷售渠道組織開展的監督抽查工作共抽查431批次,檢查內容覆蓋了服裝產品、紗線、坯布等原料、床上用品、兒童及嬰幼兒服裝、非織造布產品等。
結果顯示,我省服紡產品的抽檢合格率呈向好發展態勢,但不合格問題依然存在。從品類上看,不合格產品多為嬰幼兒服裝、兒童服飾、風衣、半身裙、馬甲、休閑褲、羽絨服等。不合格項目主要集中在纖維含量、ph值、色牢度、附件抗拉強力等方面。部分不合格項目既不符合市場準入國家強制性檢驗要求的多項重要指標,也不符合產品所對應的產品標準中規定的非強制性指標。
其中,纖維含量不合格項最多,該項目不合格將影響消費者對紡織品的正常選購,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ph值和色牢度不合格會導致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引起消費者皮膚敏感或感染,不利于人體健康。
省纖檢局專業人士分析,纖維含量不合格原因主要一是生產企業沒有從源頭上把好采購面料質量關,未經檢驗直接加工;二是生產企業在沒有檢測能力情況下,缺乏對加工后的產品經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并按實際結果標注的意識,隨意標定纖維含量;三是個別不法生產企業,為牟取不正當利益在纖維成分標識上故意抬高產品中性能好、價格高的纖維成分含量,或是將低檔的化纖產品當作天然纖維產品以次充好提高產品檔次,誤導消費者。
色牢度不合格原因一是染料本身的問題,企業沒有選擇優質的印染原料,造成染料在水洗過程中不同程度地脫落;二是染色工藝的問題,生產企業在生產面料時,沒有制定合理的生產工藝,影響了面料的質量;三是成品存放環境的問題,存放倉庫的溫濕度對面料的色牢度指標也會造成影響。
pH值不合格原因一是企業生產工藝控制不到位,在印染和后整理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染料和整理助劑未經充分水洗或中和,或在水洗過程中添加了各種整理劑而未加以規范控制,導致產品的pH值超標;二是部分企業在染色工藝中為降低成本,使用價格低廉、質量不穩定的直接染料、涂料進行染色和印花,造成出廠的產品pH值不合格。
附件抗拉強力不合格原因主要是部分生產企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沒有仔細檢查輔料,未對附件進行加固,對拉鏈、紐扣及各種塑料、金屬裝飾件等的質量缺乏重視。
此外,兒童及嬰幼兒服裝的繩帶等附件設計問題亦存在隱患。國標對繩帶的長度及繩帶所在的位置均有嚴格的限定,兒童及嬰幼兒服裝的繩帶等附件設計是否合理至關重要,繩帶過長會帶來意外和窒息的風險,附件如有銳利尖端和銳利邊緣也會給兒童造成傷害。而部分生產企業為了美觀在嬰幼兒服裝上設計繩帶,為保證生產時迅速打結并包裝,還會把繩帶長度“放長”,導致該項目檢測不合格。
紡織大省亟待轉型
現代產業的競爭,本質是產業集群的競爭。作為擁有3000億元產值的紡織服裝大省,湖北的紡織產業集群一直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
今年9月發布的《湖北省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調查報告(2020)》顯示,以荊州、武漢為代表的我省服裝紡織產業集群總體層次較低,高附加值產品不多,品牌企業偏少,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偏多。
在荊州某嬰童服裝企業記者看到,廠房內密布著三四十臺呈“回”字形擺放的縫紉機,女工們埋首踩動機器,網售產品凌亂地堆放在倉庫一角。據介紹,該企業的質量意識和管理能力尚有欠缺。這類服裝生產企業規模小、原材料使用量少,所用品種卻不會減少,企業訂購和議價能力低,出于對于短期利益的考慮,經營者往往忽視了產品質量這一核心問題。荊州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和省纖檢局專家當場針對其管理環節存在的漏洞和產品吊牌標識不合規等問題向企業負責人提出了改進意見。
為提升湖北省服紡產業集群的綜合競爭實力,省纖檢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原有的免費檢驗檢測、計量檢定、質量培訓等工作之外,近年來該局還推出了“千企百策十標桿”、“巡回問診”等一系列特色活動。下一步,將以各級監督抽查與專家送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切實強化企業質量意識,夯實質量基礎,完善質量體系,推動湖北從服紡大省走向服紡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