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黃璜)11月12日,為期12天的2021年武漢設計日暨第六屆武漢設計雙年展落幕。在第六屆武漢設計雙年展漢陽主會場上,一個擺放了幾個陶瓷茶具的展臺,在一眾或炫目或熱鬧的現代藝術裝置前顯得尤為安靜,展臺前“遇知音”三個大字,似乎在講述著瓷碗背后的故事。
這是由武漢遇知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下簡稱遇知音)創作的“遇知音”系列陶瓷作品,漢陽區千億設計建造產業大膽、創新、專研、包容的發展態勢,也濃縮在了這一個小小的茶杯里。
“遇知音”系列陶瓷作品。通訊員供圖
走進位于漢陽區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的遇知音藝術館,這里“遇知音”系列陶瓷作品的陳設量似乎并不多。據工作人員朱思琳介紹,“遇知音”系列作品成品率約在2%~3%之間,精品更是少之又少。“每個作品都要至少入窯燒四至五次,通過自然窯變產生山水紋理,再增添細節,過程中要淘汰大量不合格的產品。有時光是底部的落款就要反復入窯多次,才能將顏色固定在瓷器上。”這種燒造工藝目前只有遇知音一家在做。
茶杯底部的“遇知音”落款。 通訊員供圖
制作流程如此復雜,成品率低,為什么還要堅持呢?遇知音創始人溫華說,燒瓷的過程就像是在“遇見知音”。“窯變過程完全無法預料和控制,意味著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遇見心儀作品的過程,就像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知音。”溫華說,原生于漢陽的知音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淀和極具包容性的內涵,但卻缺少合適的傳播載體,遇知音希望借助原創設計和創新融合的方式,將知音文化更廣泛地傳播出去,“讓大家看見茶杯就能想起知音”。
第六屆武漢設計雙年展漢陽主會場上的“遇知音”展臺。通訊員供圖
今年是溫華來到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第8年,遇知音鉆研知音藝術與陶瓷工藝的創新設計融合也已經有6年之久。提起未來,溫華希望能繼續留在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堅持當下正在做的事。“在漢陽造里、在古琴臺旁,知音文化能夠源源不斷地給我們提供設計的靈感與創意,漢陽區對原創設計、知音文化的關注也讓遇知音有所依靠。背靠知音文化發源地,傳播知音文化,遇知音已經有了一種使命感。”她說。
立足傳統工業及文化優勢、傳承百年漢陽造精神內涵,精鉆細研、大膽創新,遇知音是漢陽千億設計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漢陽區設計產業也正以尋知音、遇知音之勢積極尋求著與優質設計企業的“琴瑟和鳴”,在知音故土上重現知音故事。如今,漢陽區設計建造產業年綜合收入超600億元,占全市產值的三分之一,具備發展千億設計產業的深厚基礎。在漢陽區“十四五”的規劃藍圖中,工程設計建造產業也已成為“武漢設計之都”的重要戰略支點,是漢陽區“1+6”現代產業體系的堅實基礎。
漢陽區將發揮在設計建造產業上的強力優勢,依托中鐵大橋局等“建橋國家隊”的影響力,繼續吸引、招引產業鏈上下游優質企業在武漢落戶、在漢陽落戶,支持設計建造企業深化區內合作、“抱團出海”。
游客駐足“遇知音”展臺前。 通訊員供圖
在設計雙年展上,遇知音的展臺仍在吸引著過路人駐足欣賞;在融創1890項目工業遺址先導示范區外,漢陽這座知音之城也正以蓬勃態勢展現著武漢設計之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