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257窟九色鹿本生
莫高窟329窟藻井
莫高窟323窟北壁張騫出使西域圖
莫高窟156窟南壁張儀潮出行圖
莫高窟320窟南壁雙飛天
莫高窟61窟五臺山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韓曉玲 通訊員 徐志剛
深處戈壁大漠的敦煌壁畫,被“搬”來江城。
眼下,“千年絲路·夢幻長江”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公益巡展正在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展出。市民在家門口便能欣賞高保真復制壁畫和洞窟,探訪敦煌秘境之美。
千年絲路上的古鎮敦煌與萬里長江畔的名城武漢,以展為媒,攜手互賞。
精選有典范價值的作品
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石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
“敦煌文化藝術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反映了在絲綢之路二千多年的歷史背景下古代中華文明與印度文明、希臘文明、波斯文明、中亞文明等多種文明交流互鑒、交融促進而形成的文化藝術結晶。”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李萍介紹,此次展覽選取了敦煌石窟一千余年歷史上不同時期最有典范價值的部分洞窟、塑像、壁畫作品,期待能讓武漢人民領略欣賞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感受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
展覽現場,展出了敦煌石窟數字化高保真復制壁畫精品66幅,1:1復制敦煌西魏第285窟、元代第3窟、藏經洞第17窟等3座石窟和2尊彩塑,依據敦煌壁畫服飾仿制的20套服裝,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經卷復制品,以及相關多媒體作品、敦煌紀錄片等,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欣賞。
每幅壁畫圖版配置了二維碼,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了解該壁畫所在洞窟的所有信息。不少觀眾一邊觀賞壁畫,一邊用手機掃一掃,了解更多知識。展覽還運用了沉浸式技術、智能語音導覽系統,真實再現洞窟實景。
內容和色彩實現高度還原
敦煌石窟深處戈壁大漠,不可移動。制作敦煌壁畫、彩塑藝術的材料脆弱,且歷經千年滄桑,不同程度發生褪變、病害,無法讓觀眾長時間、近距離參觀欣賞。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讓敦煌藝術“走”出洞窟,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展出的壁畫是敦煌石窟藝術的精品和代表性作品。”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楊秀清說,這些壁畫雖然都是復制的作品,但內容和色彩做到了高度還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據介紹,高保真復制壁畫均是在洞窟架設軌道進行拍攝,在數字化高精度攝影采集、圖像拼接處理、定位糾正、色彩校正后,再在宣紙上高保真打印輸出。復制一幅壁畫,往往需要用數百張照片甚至上千張照片去拼接。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游客在敦煌石窟觀看壁畫會受到光線限制,而展覽現場的高保真復制壁畫,可以讓觀眾看得更清晰,鑒賞更多細節。而且,一些代表性壁畫所在洞窟平時并不開放,復制品的展出使觀眾得以欣賞。
飛天、反彈琵琶、九色鹿、五臺山、張騫出使西域、張議潮統軍出行……一幅幅展品,不僅讓觀眾生動感知敦煌壁畫的藝術風格和經典形象,還走進歷史畫卷,了解當時的佛教文化、山川地形、社會風情和歷史事件等。
“絲路”與“長江”浪漫邂逅
三座洞窟的形狀和大小,幾乎是按1:1復刻的。其中一座,便是舉世聞名的藏經洞。而另外兩座——西魏第285窟、元代第3窟,目前在敦煌石窟不對游客開放,此次復制洞窟吸引了不少武漢觀眾前來一睹為快。
西魏第285窟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距今一千多年,也是早期內容最豐富的洞窟,繪畫技法上將西域藝術風格與中原藝術風格相結合,題材上包含了中國與西方的傳統神靈,絢麗多姿。元代第3窟面積不大,但藝術價值非常高,千手千眼觀音像是壁畫精品。
置身于復制洞窟中,觀眾們身臨其境,仿佛穿越到絲路敦煌。這是“絲路”與“長江”的一次浪漫邂逅。
武漢與敦煌,雖遠隔千里,卻早已結下情緣。武漢大學已故歷史學家唐長孺教授是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研究大家,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整理和講授敦煌文書;李德仁院士和妻子朱宜萱教授等人,設計并實施利用測繪遙感技術,對敦煌莫高窟進行數字復原再造,讓文化遺產在數字中永生。
楊秀清感慨地說,此次,敦煌文化與長江文明又在武漢園博園相遇。期待雙方攜手同行,合作交流,為講好文物故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該展覽于9月28日開幕,由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湖北文化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共同主辦,將持續至今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