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尹旺 趙松山
11月10日,襄陽市襄州區東津鎮吳灣村,村民肖正義扛著鋤頭踏上一座嶄新的橋梁。橋的另一頭,他新種的麥地里已冒出綠苗。
“走上這扎實的橋,心里踏實多了?!毙θ輰懺?4歲的肖正義臉上。眼前的新吳灣橋28米長、6米寬,安裝有護欄,作為附近數千群眾出行的要道,它替代了已被鑒定為5類危橋的老拱橋。
危橋改造,是惠民生的“連心橋”。去年11月,按照省交通運輸廳“三年消?!蔽募瘢尻柺懈淖兏鲄^縣負責的零散施工做法,用“打捆”統一招標方式,引進在鄂央企中交二航局參與危橋改造項目,打造新建橋梁壽命至少50年的精品橋工程。據悉,今年起截至10月底,328座危橋中已開建155座,50座已建成通車,到明年底所有危橋改造完成,惠及數百萬群眾。
過河不再膽戰心驚
襄陽宜城板橋鎮東灣村緊鄰346國道,一座黃水橋橫跨鶯河水庫支流?!翱靵黹T口曬太陽?!笨吹街薪欢骄治骞卷椖靠偣O克敏,58歲的村民成景慧連忙搬椅子、端熱茶。
原來,昔日的拱橋黃水橋因重載車多,造成下部裂縫、墻面傾斜,住在橋邊的成景慧,每天過橋都膽戰心驚。今年6月,孫克敏帶著隊伍來給黃水橋維修加固。兩個月后,這座30米長、古色古香的橋煥然一新,不僅裂縫等病害全部清除,橋面兩邊的柵欄全換成防撞護欄,安全等級提高。
橋,修到了群眾心坎里。離東灣村數十公里外的流水鎮黃沖村,是赫赫有名的流水西瓜原產地。一段時間來,村委會主任孫克龍很著急:8月一場洪水沖垮村里通往外界的黃沖橋,周邊4000多村民出行難。在襄陽市交通運輸局統一調度下,中交二航局跑步進場,日夜施工,一座簡支梁橋快速動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橋梁正進行樁基作業,一臺25噸的汽車吊運著各種配件,工人在一旁捆扎著鋼筋籠?!靶聵虮壤蠘蜷L高1米多,而且更結實,再也不會擔心被水沖垮?!睂O克敏介紹,為讓村民早日通行,目前施工人員增加一倍,力爭明年元旦前后建成通車。
襄陽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批維修加固的危橋普遍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左右,改造公路危橋,是今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實事”之一,為提高改造的速度和質量,去年首次引進“國家隊”,由央企來實施改造計劃,目前成效顯著。
“一橋一方案”打造精品
以造跨江、跨海橋聞名的二航局參與農村危橋改造,仍然不敢馬虎。
在宜城流水鎮梅畈村,一座昔日的5類危橋——孫家畈漫水橋已被拆除,正在建23米長、7.5米寬的新橋。在吊車配合下,橋上正在架梁,以改變以前遇洪水就淹、村民涉水過河的現象?!坝霉S化預制方式制作橋梁,從襄陽運梁,運費占造價的五分之一,但為了提高橋梁質量,值得。”二航局項目經理丁順文說。
與傳統項目不同,襄陽橋改項目點多面廣,分散在襄陽市19774平方公里的9個區縣范圍,最遠的一座危橋離神農架僅3公里,且危橋結構類型多樣,施工組織面臨巨大挑戰。
“國家隊”進場,自有妙招。
施工前——采取“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用標準化設計優化流程,提高效率,加快前期進度,確定“一橋一方案”施工方案;
施工中——在二航局項目部中控室大屏幕上,所有危橋施工進度一目了然,現場均安裝攝像頭,實現智能化管理。用工廠化預制、裝配化施工等方式打造精品橋梁,保證新建的橋梁壽命不低于50年;
完工后——進入全方位的規范程序智能化管理,集成匯總橋梁建設信息,指導后期橋梁養護工作,提高管養效率。
據悉,利用眼下天晴少雨時機,襄陽3年消危行動進入建設高潮,不僅把數百座危橋改成群眾滿意的安全橋、精品橋,還引入新理念,成為全省“毛細血管”交通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