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通訊員 秦海波 董家瑞
11月12日,“2021光谷瞪羚企業峰會”舉行。“2021年光谷瞪羚企業高技術十強”“2021年光谷瞪羚企業高成長十強”和“2021年光谷瞪羚企業高價值十強”出爐,并接受大會授牌。
瞪羚企業,專指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并跨越了創業“死亡谷”的高成長性中小企業。它們具有與瞪羚羊共同的特征:個頭不大,卻跑得快、跳得高。
大會發布的《2021年光谷瞪羚企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度,光谷共認定瞪羚企業502家,總營收243.6億元,同比增長49%,利潤總額超過30億元,其中64家企業去年營收過億。上榜企業2018年員工總數為2.9萬人,2020年增至4.4萬人,近3年吸納了大學生就業近萬人。
今年是光谷瞪羚企業培育的第11年,企業數量由最初的30家增至今年的502家,11個年頭增長了16倍,累計入選的瞪羚企業達1300余家。
硬科技成瞪羚企業看家本領
武漢飛思靈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位居2021年光谷瞪羚企業高技術十強之首。
這匹2015年誕生的高科技黑馬,主要致力于光通信領域的芯片研發,研發人員占比超過90%,92%為碩博學歷。
憑借手中的大批光通信核心技術,在2018到2019年間,飛思靈共參與了7項行業標準制定并獲頒布,標準范圍涵蓋光通信分組增強型光傳輸網(OTN)、分組傳送網(PTN)、FTTH寬帶客戶智能網關等多個關鍵領域。
目前,公司同時在歐洲和美國設有研究所,擁有54項有效專利授權和數百項技術方案,產品已在各類通信設備中廣泛應用。其芯片產品涵蓋10G到超100G系列,OTN成幀芯片及5G SPN承載芯片業界領先,在相干收發一體硅光器件、高速電芯片及信號處理芯片實現了自主協同。
2020年,創業僅5年的飛思靈,就實現營業收入4.3億元,同比增長205%,在省內通信專用電路產品領域銷售收入排名第一。
武漢瀚海新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今年上榜的“光谷瞪羚高成長十強”企業,近日剛剛完成近8億元C輪融資。同樣創立于2015年的瀚海新酶,擁有微流控超高通量篩選與人工智能酶分子結構設計等兩大技術平臺,已開發數百種生物醫藥、疫苗生產、體外診斷相關的原材料,向國內外生物醫藥、疫苗制備、體外診斷試劑生產商提供產品與服務,服務客戶超過100家。
該公司研發人員占比近50%,在國內擁有5個研發生產中心,核心產品蛋白酶K,在新冠疫情中保障了國內核酸檢測試劑盒的平穩生產。
“瞪羚企業是探索成長躍遷的先行者,始終保持著強勁的高速成長態勢。”北京長城戰略咨詢副總經理趙榮凱介紹,最近3年復合增長率排名前十的光谷瞪羚企業,增幅起步都在248.2%以上,復合增長最高的保利沃利科技(武漢)有限公司,達到505.7%。
6年14只光谷“瞪羚”上市
自2015年盛天網絡登陸創業板,光谷目前已累計有盛天網絡、理工光科、銳科激光、明德生物、帝爾激光、斗魚直播、嘉必優、興圖新科、福祿網絡、科前生物、路德環境、四方光電、中科通達、康圣環球等14家瞪羚企業成功上市。
其中,四方光電、中科通達、康圣環球3家企業,均于2021年上半年登陸資本市場,2020年上市的也有4家。
武漢東湖高新區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光谷瞪羚企業2018年以后迎來集中上市潮,從入榜到上市,平均歷時6.2年。而上市的光谷瞪羚企業,從創立到上市平均歷時12.5年。
2019年,斗魚直播曾創下光谷瞪羚最快上市速度記錄,從創立到上市敲鐘僅用了4年時間。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今,至少有159家光谷瞪羚合計獲得超113億元股權投資,累計獲得融資額超1億元的光谷瞪羚有28家,融資額合計超80億元。融資在5000萬元到1億元之間的光谷瞪羚有24家,融資總額超16億元。融資額1000萬元到5000萬元之間的光谷瞪羚有75家,占比47.2%。
2021年1至10月,已有26家光谷瞪羚企業公開披露了股權融資信息,累計融資金額超30億元,投資方包括騰訊、OPPO、揚子江藥業、航天宏圖、泡泡瑪特等大企業以及紅杉資本、達晨創投、恒信華業、濟峰資本等知名創投機構,股權融資保持著較高活躍度。
作為光谷瞪羚頭部企業,濱會生物完成6億元戰略融資,紐福斯生物完成4億元B輪融資,聚芯微電子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極目智能完成2億元C+輪融資,愛博泰克完成9290萬美元C+輪融資,邁特維爾、杰開科技等,融資額均在1億元及以上。
2018年以來,醫療器械、數字文娛、芯片設計與制造、創新藥與基因科技,持續為融資熱點賽道。2021年新獲融資的光谷瞪羚,也多集中分布于創新藥與基因科技、醫療器械、自動駕駛、芯片設計與制造賽道。
光谷創新發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光谷瞪羚加速成長,已成為“潛在獨角獸”和“獨角獸”企業的后備軍。今年,光谷瞪羚中已有敏聲新技術、敏芯半導體、聚芯微電子、華大吉諾因、紐福斯生物、庫柏特等6家“潛在獨角獸”企業浮出水面。
據了解,“獨角獸”企業是指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估值超過(含)10億美元、獲得過私募投資且尚未上市的高成長企業。而“潛在獨角獸”企業,是成立5年內最后一輪融資的投后估值達到1億美元,或成立5年至9年、最后一輪融資的投后估值達到5億美元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