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孫婷婷
視頻剪輯 孫婷婷
通訊員 蔡青
?“爺爺,可以教一下我們怎么做秤嗎?還請您給我們講講秤的歷史。”11月14日上午,家住新洲區邾城街南街的江遠斌家里熱鬧不已,幾位從武漢慕名而來的學生和家長前來請他教授桿秤知識。
江遠斌家祖上從事制作秤桿,這門手藝流傳了200多年。挑木材、刨木、制粗胚、打磨、包銅管、定刀口、定星位……一桿秤需要經過10多道工序,江遠斌逐一給孩子們講授。他還從柜子里拿出一把小桿秤讓孩子們親自上手實踐。看著孩子們開心地用小桿秤秤起了小物件,并且計量標準,江遠斌笑開顏。
江家所做的秤,被新洲居民稱為“良心秤”。老秤鋪里,墻上懸掛著各種規格的桿秤,和做秤的材料。“做的每一桿秤,每一道工序都要嚴格控制刀口的位子和距離,才能確保制作的秤加工精細、品質上乘。”老人手拿著一把祖傳的老秤向孩子們講述著江家秤的故事。如今,近些年來,電子秤已經取代了桿秤,但在一些農村地區,桿秤仍然是小商販走村串戶做買賣時經常用到的工具。江遠斌表示,只要還有一個人買秤,那就會一直把秤做下去。只要還有人愿意學,他愿意將做秤的老工藝一直傳承下去。
新洲二中學生熊哲感嘆道,自己要像江爺爺一樣做人做事都要講誠信,學習他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