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骨灰安葬儀式在長沙市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湖南省農科院主辦袁隆平院士追思禮,現場及全網無數百姓展開對老先生的深情懷念。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達14億之眾的泱泱大國,糧食安全關乎民之根本、國之命脈。人們不會忘記,曾經的艱難歲月,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人多地少、糧食緊缺的難題,國家對城鄉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一張小小的糧票承載著全家幾口人的希望。人們更不會忘記,是誰讓中國人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他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歷時6年之久,遍尋多個省市;他面對關于雜交水稻多年不休的爭議,專注于田疇,用事實說話;他九十多歲高齡仍在科研攻關的第一線,要從“90后”一直干到“100后”……一稻濟世,萬家糧足,袁隆平院士用科學解決了半個中國的溫飽問題。
面朝土地,心懷天下。“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是袁老畢生的愿望,饑餓對于當代中國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有些遙遠的話題,但在世界很多地方仍然真實存在。袁隆平院士不僅讓中國人端牢手里的飯碗,更帶著科研團隊在世界各地播撒下大愛的種子,雜交水稻已在亞洲、非洲、美洲40多個國家成功示范,并在10多個國家大面積推廣,幫助無數人口擺脫饑餓,讓中國從世界糧食救援的接受者轉變為世界糧食安全的護航者。
最好的追念,是努力成為像他一樣的人。袁隆平院士一生潛心研究、默默耕耘、敢于挑戰、善于創新、淡泊名利,不僅留給世人金燦燦的口糧,更留下熠熠生輝的精神食糧。袁老遺像背后的巨石上鐫刻著他的話: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做粒好種子,要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繼續奮進“禾下乘涼夢”;做粒好種子,要一粥一飯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念物力維艱;做粒好種子,要做好平凡崗位上的本職工作,生長成真正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良木。
稿源:荊楚網
作者:孫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