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在官方網站發布了《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3839號(教育類344號)提案答復的函》,明確提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如何有效防治孩子心理健康問題,也成為學校和家庭必須重視的問題。
年齡小并不意味著對抑郁癥“免疫”,據10月10日發布的“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其中重性抑郁障礙占2.0%。該調查歷時近9年,對73000多名6—16歲少年兒童的流行病學進行了調查和資料分析。不可輕視的數據背后,告訴我們一個令人心驚的現狀,抑郁癥已經“盯”上了青少年。正是因為他們年輕,處于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的成長階段,心理特征又沒有完全定型,也更易于感受到來自社會的影響與學業的壓力,面對挫折他們又往往“不知所措”,不能正確面對。抑郁癥的年輕化才成為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
對于孩子而言,家庭和學校構成了青少年時期的主要成長空間。絕大多數心理上的風吹草動,都與這兩個環境中的遭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處理好這兩個環境中的學生心理狀況,對于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在這兩個環境中,家長與老師又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保護人”,只要他們能將居家和在校的陪伴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應該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所以,我們發現無論是剛剛出臺的《家庭教育促進法》,還是為了有效進行“雙減”而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都是要從法律層面上對于高質量陪伴做好準備,打下基礎。
“雙減”過后,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多了,如何進行親子溝通也就成為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關鍵課題。不論是俯下身子和孩子交流,還是設身處地替孩子著想,陪伴的關鍵在于“平等”。居高臨下產生的往往只有敬畏,平等對視才能誕生理解和交融。和孩子交流,越是講究權威性,就越是會讓孩子關上內心的大門,從而阻礙了溝通,失去了了解的機會。“真正平等的溝通,是建議而非命令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放下家長的權威”,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回答而是尊重。一起探討,一起交流,一起成長……當平等成為陪伴的主旋律時,你會發現,其實成長是一個相互成就的過程,而心理健康問題也會在這種氛圍中消弭于無形。
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會,表現于學習。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學習的機器,而是健全的人格。而這一切產生的關鍵在于我們以平等為基礎的高質量陪伴過程。平等陪伴產生相互信任,相互信任成就心理健康,俯視和仰視,不適合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個站直了溝通的機會,才能讓孩子以健康的視角繼續觀察這個世界,感受這個社會。
稿源:荊楚網
作者:鎮冰(荊州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