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華中師范大學主辦的首屆“鄉村振興·武漢會議”舉行。當天,華中師范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揭牌,整合政治學、社會學、法學、應用經濟學、公共管理學、人文地理學等多學科力量,建設綜合性鄉村振興智庫。旨在利用湖北教育大省的優勢,在新的歷史階段為湖北鄉村振興譜寫新的華章。
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成果在眼前,但奮斗仍不止,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實現全面的鄉村振興,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湖北仍需再接再厲。
推進鄉村振興,需全面統籌規劃。實現鄉村振興,需鄉村的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都要強,任何一個方面成為“短板”都會影響鄉村的發展效果,因此在統籌規劃時需要做到統攬全局、全面發力。在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經濟提升的過程當中要兼顧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解決就地就業問題留住本地人,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外部人才加入,建設高質量組織隊伍,為興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要注重鄉村文化建設,營造淳正村風、家風,在完善鄉村基礎公共設施的同時注重精神文化場所的建設以及文娛活動的組織,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全方位規劃,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足的美麗鄉村。
推進鄉村振興,需因時因地制宜。湖北作為中部大省,屬地寬廣,各地之間千差萬別,從地理環境到人文風俗都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宏觀統籌全面,更需要微觀規劃細致。比如具有地質特色的宜昌、恩施,可以充分利用地質方面的優勢發展特色農業,開發休閑旅游項目;再如荊楚大地也是革命的搖籃,具有許多的紅色旅游資源,持有地可以予以充分利用,結合當前的黨史學習教育,設計專題紅色旅游路線,為傳承紅色血脈提供支點。不同地方所擁有的資源和優勢是不同的,在規劃時需要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發揮特色,取得最高效益。同時,還需要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在鄉村發展的不同階段適時調整策略,以助力鄉村振興又好又快實現。
推進鄉村振興,需創新驅動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當前又正處于新發展階段,面臨著發展新局面,鄉村振興工作就更加需要創新。創新的核心就是人才。湖北作為教育大省,擁有數百所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可謂是人才濟濟,應充分利用“近水樓臺”的優勢,聚集專家學者關注鄉村振興工作,為鄉村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技術指導,提升發展質量;創新還需結合時代發展。當前網絡技術、人工智能領域不斷更新發展,鄉村也應跟隨時代的腳步,推動振興工作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比如推動農業自動化發展,通過智能設備的引進,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除此,隨著當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推進,鄉村建設也需要通過政策制度的創新來營造鄉村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金的進入,為振興工作提供支撐。
以首屆“鄉村振興·武漢會議”為契機,相信會有更多的專家學者關注支持湖北的鄉村振興事業,湖北也定將再接再厲,迎難而上,在鄉村振興事業上體現湖北擔當、湖北作為,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交上一份優異的湖北答卷!
稿源:荊楚網
作者:楊柳(武漢武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