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11月5日,“草原母親”都貴瑪被授予“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都貴瑪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的牧民,她與28個“國家的孩子”的故事曾感動了無數人,她被親切地稱為“草原最美的額吉”。
中國作協會員、北京市作協簽約作家郭雪波,以“草原母親”都貴瑪等為人物原型,描繪上世紀60年代草原敞開偉大的母愛胸懷,接受“三千孤兒入內蒙古”的感人故事,創作了30萬字長篇小說《搖籃旁的額吉》,近日該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消息一經發布,馬上引起了媒體界的廣泛關注。
原型故事家喻戶曉,小說是如何塑造人物藝術形象的?宏大的歷史背景與細節化的個人描寫,兩者是如何兼顧的?“小說經過了4年半的準備和寫作,采訪和收集的資料有上百萬字,小說反復修改了五六稿。”11月16日,極目新聞記者聯系到七旬蒙古族作家郭雪波,他接受了記者的電話專訪,坦誠了創作中雖有種種不易,但最終克服困難,將草原母親的偉大與悲憫,繪制于史詩性的歷史畫卷中。
側重從母親角度塑造草原最美的額吉
極目新聞記者:是什么契機,讓你選擇“三千孤兒入內蒙古”作為小說創作題材?
郭雪波:5年前,內蒙古自治區文聯、作協打造“文學精品工程項目”,提供給作家一些重大題材,自治區以外的作家、老家是內蒙古的,也可以參與。我是北京市作協簽約作家,老家是內蒙古的。我從眾多選題里挑選了“三千孤兒入內蒙古”這一重大主題。經過4年半的調查采訪,采訪了眾多草原母親的故事,特別是采訪了“19歲時領養28個孤兒”“一生未嫁”的女護士的故事,深深為之感動。目前,書剛出來,《搖籃旁的額吉》也入選了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
20世紀60年代初,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全國糧食供應缺乏,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幾十個孤兒院里,孤兒面臨糧食不足的威脅。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請纓,將三千多名南方孤兒接到大草原。
當時草原上也很困難,也沒有多少牛羊,沒有多少牛奶羊奶,草原人民勒緊褲腰帶,把這三千多名孤兒撫養長大。“三千孤兒入內蒙古”這一題材,過去也有作家寫,也拍過電視劇《國家的孩子》,但過去從孩子的角度寫得多,我這次側重從母親角度塑造“草原最美的額吉”,反映母親的仁慈、博愛,以及草原的胸懷。
小說人物以都貴瑪為原型,但不是都貴瑪
極目新聞記者:都貴瑪的故事十分感人,你的這部作品不是報告文學,是長篇小說,那么原型和小說塑造的藝術形象之間是什么關系?
郭雪波:文學創作來自于生活,來自于泥土。有了小說原型,還需要用文學的描述,來塑造形象。對于一個作家來說,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善美的故事,要關注到,不能放過。文學的初衷就是反映真善美,我很有幸碰到這樣的選題,寫好這些故事是對我們的本能要求,也是我們的職責和擔當。
反映上世紀60年代大饑荒后的生活,歷史條件非常艱苦,但時至今日,寫得太苦難了也不合適。當時也有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小說既要符合歷史,也要符合當代的閱讀需求。我從上百萬字的寫作材料中,取其精華,反復地選擇細節,修改了五六稿,才有了今天與讀者見面的故事。
小說人物以都貴瑪為原型,但不是都貴瑪。小說主人公叫“阿倫高娃”,是一名30多歲的下放干部,從下放路上就一路收養孤兒,除了自己撫養長大5個孤兒之外,經她管理的婦幼救護站接受轉送了30多名孤兒。她的丈夫“厄日格泰”,是一名隱名埋姓的老地下黨員,曾經被日本人槍斃過一次,腦袋里有一顆子彈,一生追隨阿倫高娃,幫助她一起撫養孤兒。他們遇到了很多困難,一直到他們退休,把5個孤兒撫養長大。孤兒們有的大學畢業,有的研究生畢業,他們沒有選擇留在大城市,又回到養育他們的草原,報效草原。小說歷史跨度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后,有評論家認為這部小說是史詩性的。
小時候吃窩窩頭、野菜,還吃過泥土
記者:你現在還經常回老家嗎,覺得家鄉變化大嗎?
郭雪波:我是在北京退休的。我是1978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1980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編劇專業。畢業后在內蒙社科院從事文學研究工作,1984年又調回北京工作。退休前是中國出版集團華文出版社的編審。
我基本上每年都回內蒙古老家,也一直關心老家的事情。我的許多親戚都住在科爾沁大草原,上世紀60年代和大家一樣,吃不飽肚子,我小時候也是吃窩窩頭、野菜,饑荒的時候野菜也吃不上,我還吃過泥土,吃進去拉不出來。三年自然災害的磨難,我們都經歷過。所以,當時的草原也很困難,能撫養三千孤兒長大非常不容易,是有大愛的。
現在家鄉變化大了,最大的變化是富裕了,老百姓都念共產黨的好。種地不收稅,還有各種補貼。草原上機器收割也普及了,牧民們很安閑。這些年政府組織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像歌唱比賽、跳安代舞、賽馬、摔跤、越野車比賽……牧民們一點都不寂寞。
作家簡介——
郭雪波,中國作協會員,北京作協簽約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狼孩》《銀狐》《青旗嘎達梅林》《蒙古里亞》《諾門罕之錘》《山之巍峨——林則徐傳》等;中短篇集《大漠魂》《大薩滿之金羊車》《狼與狐》《郭雪波小說自選集三卷本》《一個女孩的大霧之夜》等十余部,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日韓等文字在國外出版。作品《沙狐》獲“五個一工程”獎,《銀狐》《狼孩》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大漠魂》獲“聯合報文學獎”,《狼孩》獲香港“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獎;并獲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文學藝術特殊貢獻獎。
名家推薦語——
我是蒙古草原的女兒,我熱愛那里的一草一木熱愛那里的牛羊駱駝,熱愛那里的野狼和狐貍。郭雪波是我青年時期就認識的朋友,他的作品再次把我帶進老家那神秘而又奇幻迷離的世界令我振奮不已。(表演藝術家 斯琴高娃)
《搖籃旁的額吉》是一部史詩性的長篇小說。偉大的母愛,濃郁的自然之愛,細密的故事性,在各種關系中展開的探索非常有新意,甚至對草原史詩書寫都有突出的新貢獻。(文學評論家 施戰軍)
寫了讓人刻骨銘心的故事,展現了蒙古族人民的博大胸懷,具有雄渾的史詩性。(文學評論家 梁鴻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