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成龍 通訊員 楊騰飛
對日常監管產生的檢查結果、處罰情況等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為市場主體劃分風險和信用等級——11月1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市場監管局看到,一種以“互聯網+監管”為特征的精準監管新模式初步形成。
按照信用等級分級分類監管
“近年來,隨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東湖高新區市場主體快速增長,企業登記注冊量位居武漢市第一。面對該情況,傳統監管方式難以適應。”東湖高新區市場監管局網絡信用監管科科長吳波介紹,該局將日常監管產生的信息匯集到數據庫,并通過大數據比對,將轄區企業分為四類信用等級,分別是守信(A類)企業、信用一般(B類)企業、失信(C類)企業和嚴重失信(D類)企業。
四類信用等級對應四類風險等級。對風險較低的,降低檢查頻次和比例,減少對其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對風險一般的,按照常規要求依法監管;對風險較高的,提高檢查頻次和比例,依法依規進行嚴管。
在不久前結束的一次2021年度不定向“雙隨機”抽查中,該局按照風險等級,從轄區企業中分類隨機抽取了1116戶企業,按照16個抽查事項逐一進行全覆蓋式“體檢”。
吳波說,在“雙隨機”抽查中,監管人員一次性告知被檢查企業需要整改的內容和時限,減少對市場主體正常經營活動的打擾,對守信者“無事不擾”。
多位企業負責人認為,這種精準抽查方式既能保證必要的抽查覆蓋面和監管效果,又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
根據企業類型建立風險預警模型
吳波說,分級監管抽查的結果,通過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政務網、“信用光谷”網站及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多個渠道,及時對外公示,實現監管信息互聯互通。
東湖高新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探索實行信用分級監管的基礎上,該局還將結合光谷產業發展需求,借助大數據精準分析,對食品、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建立專業信用分級監管模型和各類企業風險預警模型,力求讓信用分級監管更加簡約高效,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信用監管的目的,是鼓勵企業形成“守信經營”良好風尚。東湖高新區市場監管局在重點監管領域弘揚誠信理念,充分利用多種宣傳渠道,加強誠信理念的宣傳和推廣。同時,加大違法失信行為的曝光力度,引導公眾加強對企業的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