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通訊員 程書雄 劉慧 閆慶
11月17日,清晨,薄霧漸散,一個瘦削的老人出現在鄉間小路。他是武漢市新洲區輕騎兵宣講團成員董東林。此行,是為了給隔壁村講述新洲李紫蘇區的革命斗爭歷史。
將社會各層次力量整合,“新洲輕騎兵”宣講團已建立區、街(鎮)、村(社區)三級宣講網絡共200余支宣講隊伍。不少受聘的宣講員就生活在百姓當中。宣講不拘場地人數,用鄉音傳黨音,增強了親和力和感染力。
騎個自行車就來了
“好,我明天上午8點準時到。”
11月16日,董東林接到陳家田村黨支部的電話,邀請他給村民和學生上一堂紅色傳統教育課。
董東林72歲,50年黨齡的老黨員。其父去世前,將自己一本講解筆記傳給他,子承父業,他接力擔任鳳凰鎮烈士陵園義務講解員。
“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董東林用濃濃鄉音,繪聲繪色地描述當年農民自衛軍隊員手持刀矛,參加“黃麻起義”的情景。當地組建的李紫蘇區,支援前線作戰。
講解后,董東林又帶著大家來到肖家田灣,探訪紅軍操練戰斗的場所,一株高大的“紅軍樹”上留有不少彈孔,至今依稀可見。
“我們打個電話,董老騎自行車就趕過來了。”陳家田村黨支部書記劉真祥說,這樣的宣講隨時開講,真接地氣。
“輕騎兵要突出一個‘輕’字。”區委宣傳部宣文科科長程新剛介紹,該區特意在紅色遺址留存豐富的村落培訓了一批村級義務宣講員,點亮紅色記憶。“他們隨叫隨到,‘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
身邊人講身邊事
11月9日,新洲區統計局主題黨日上,來自新洲四中的“中國好人”吳仲宏給大家講述三代師生上演“愚公接力”,扎根武漢最偏遠高中的感人事跡。
新洲四中四周被稻田包圍,是武漢市唯一不靠集鎮的市級示范高中。
“學校大部分是農村學生,他們比城里人更渴望外面的世界。”吳仲宏等三代老師大學畢業后,選擇接力回鄉教書育人。
活動結束后,不少黨員主動過來互動交流。區統計局副局長游紅利說,自己的哥哥就畢業于“稻田中學”。“這樣‘煙火氣’的宣講非常有感召力。”
新洲是革命老區,民風淳樸,涌現一大批“中國好人”“荊楚楷模”和先進黨員。他們來自群眾熟知的、身邊的榜樣。新洲區聘請這批模范“現身說法”,分赴田間地頭、工廠學校、街道社區,面對面憶黨史、講故事,賡續紅色基因。
“這種形式蠻受歡迎的。”吳仲宏老師說,各單位口口相傳,他一個月就接到了6場宣講邀請。
帶著泥土芬芳
“現代農業真不錯,帶動致富一大波。”“示范田實在火,吸引小青年回鄉落腳。”9月17日,新洲區楚劇團新創作劇目《好一片綠洲》,來到三店街巡演,一句句順口溜引起臺下哄堂大笑。
該劇演繹古河村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旅的變遷,生動展現了基層黨支部鄉村振興的探索實踐,散發著濃濃泥土芬芳。
“備受激勵。”主人公原型李益洲與現場150余名觀眾共同觀看演出。
“我們既是演員,又是宣講團的骨干成員。”主人公扮演者、區楚劇團團長童文春說,為了讓百姓喜聞樂見,他一直琢磨改進表現形式。經過精心編排,將新洲民歌與楚劇傳統聲腔藝術相結合,令人耳目一新。
輕騎兵宣講團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三句半”“龍丘皮影戲”“八十八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鄉村演藝形式,結合黨史知識,編寫歌詞編排節目,活潑又走心。
新洲區選擇將軍山、鳳凰烈士陵園、漲渡湖抗日根據地等13個富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教學場地,由黨校青年教師擔任主講人,腳本創作、現場拍攝、后期包裝等,精細打造系列紅色微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