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方琳 張歆 田佩雯
兩院院士是科研及硬實力的象征,兩年增選一次。11月18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湖北新增8位院士,兩院院士總人數上升至81人,居全國前列。
湖北新增8位院士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各有4位,涵蓋化學、生命科學和醫學、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環境與輕紡工程等領域,最年輕的46歲。其中,6位來自高校,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教授當選,成為湖北第一個省屬高校自主培養的院士。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從0到1”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此次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平均年齡57.4歲,增選后,中國科學院院士隊伍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他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著力在基礎研究上實現“從0到1”的突破。
湖北新增4人分別為: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劉買利、武漢大學周翔、武漢大學宋保亮、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謝樹成。
劉買利是我國生物波譜分析化學領域的著名學者,長期致力于核磁共振技術、方法和應用研究。在歐洲獲得博士學位后,他毅然選擇回國,為我國波譜分析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圍繞生物核磁共振分析的基礎性問題,建立了以W5命名的水/溶劑峰抑制方法,被主要廠商作為內置標準方法提供用戶;依據“分離譜峰,不分離樣品”的策略,建立了擴散-弛豫加權法,賦予核磁共振分離功能。他深入推進核磁共振波譜和成像儀器的自主研制和產業化推廣,所在的實驗室——武漢磁共振中心已經成為我國標志性的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之一。
周翔長期致力于核酸化學生物的研究。通過小分子對核酸結構的識別和功能調控,開發核酸靶向藥物分子和重大疾病診斷技術,取得了系統的、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創新性成果,推進了核酸化學生物學研究發展。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科技部973項目等。在今年2月的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其主持項目“核酸的分子識別和調控”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成果為疾病早期診斷和高選擇抗癌領域提供新策略。
46歲的宋保亮是此次增選中湖北最年輕的院士。2014年,武漢大學面向全球招聘生命科學學院等4個學院的院長,時年39歲的宋保亮成為當時最年輕的院長。他是脂代謝領域的知名科學家,在細胞內膽固醇運輸、人體膽固醇代謝穩態調控和膽固醇代謝新功能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原創性成果。其中,“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機制及降脂新藥靶發現”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該發現不僅揭示了人體的營養感應機制,還證明USP20可以作為新的降脂藥物研發靶點。這一研究成果及其應用將惠及全民健康。
謝樹成圍繞地質時期微生物這一地質學難題,形成了從技術方法創新到理論認識突破再到新學科拓展的系統創新鏈。他對地質微生物脂類的儀器分析與數據表征方法進行創新,建立了示蹤古氣候古環境的一系列原創性地質微生物指標。在陸地上,他利用這些指標發現了中國東部800萬年以來不同時間尺度的干濕古氣候出現三極模態的空間變化規律;在海洋里,他發現了2.5億年前最嚴重的動物大滅絕發生時一些地質微生物出現兩幕爆發事件。他通過地質微生物的創新性工作,帶動地球生物學這一新交叉學科在我國快速發展。
奮戰國家重大工程
攻關核心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58歲。中國工程院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本次院士增選中,中國工程院強化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貢獻導向,堅持“四個面向”,重視候選人在重大工程、“卡脖子”技術等國家戰略需求領域的貢獻。
湖北新增4人分別為:武漢理工大學傅正義、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高宗余、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華中科技大學鄔堂春。
傅正義為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他在多功能陶瓷與陶瓷基復合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復合材料、新結構與新材料體系探索、原位反應合成與制備新技術、高效燒結與加工新技術、材料過程仿生制備新技術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放棄美國豐厚待遇回國后,傅正義自己研制設備,籌建實驗室,他自行研制和開發出多臺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材料合成與制備系統,在應用與產業化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若干新材料產品在高技術產業和國防工業中獲得應用,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面跑汽車,下面跑火車”,京廣高鐵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收獲了無數“中國之最、世界之最”,它的總設計師,正是高宗余。“創新的目的不是標新立異,而是不斷進步。”這是高宗余最常說的一句話。從26歲參與設計武漢長江二橋初露鋒芒,高宗余長期堅守在橋梁科研、設計、施工一線,在高速鐵路大跨度橋梁、多塔纜索承重橋梁、跨海大橋設計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為我國交通強國事業和橋梁工程科技進步作出卓越貢獻。
徐衛林長期從事先進紡紗技術與紡織品領域的研究,圍繞超高支紗、柔潔紗、特種紗、紗線差別化、紗線與制品檢測等方面開展了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取得了突出成果。其中,在特種紗線領域,研制出高性能纖維紗線及其制品,利用該技術研制的“火星著陸巡視器耐高溫彈性密封裝置”為天問一號著陸過程“魔鬼9分鐘”中的姿態調整提供保障。創新了不同蛋白纖維進行粉體化解構的原理,并發明了將其重構成纖維及制備成高性能紗線的技術。該成果幫助我國實現了在太空環境中使用的第一面紡織品國旗——嫦娥五號月面五星紅旗。
鄔堂春針對環境健康領域長期存在、尚未破解的重大科學難題,運用大樣本、高質量的前瞻性隊列,在空氣污染與健康領域作出了諸多貢獻。揭示并解答矽塵暴露致肺癌和冠心病死亡增加的世界難題,為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認定矽塵為肺致癌物提供了高級別證據,促進了中美等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重大修訂。新標準的實施顯著減少了塵肺、肺癌的發生。首次揭示家用固體燃料烹飪、取暖產生的室內空氣污染,是居民過早死亡的重要病因;揭示改用清潔能源是減少居民死亡的關鍵對策等。領銜研判武漢新冠肺炎防控效果和疫情趨勢,揭示新冠病毒傳播的高傳染和高隱蔽性,為抗疫取得戰略性勝利提供了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