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疑慮到看好,33年間,一位北大教授對光谷光電子信息產業“刮目相看”。
11月19日在漢舉辦的2021中國“5G+工業互聯網”賦能先進制造業集群融合發展專題會議上,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經濟地理學教授王緝慈通過視頻連線帶來題為《從創新集群視角剖析武漢光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的發言。
她肯定了武漢市在光通信、激光與智能制造、光電顯示、光電傳感、無線通訊、精密光學等與光電子相關的產業領域已經呈現了創新型企業和相關機構共棲、共生和共榮的顯著格局。
王緝慈興奮地表示,她能夠感受到武漢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創新活力。創新集群是地方創新系統。創新是集群中各類行為主體(企業、關聯機構、政府等)互動的社會過程,需要行為主體合作并堅持有意的學習和交流。創新嵌入地方的社會、文化和制度。地方產業氛圍可以培育對某種產業的創新敏感性。創新需要技術專業化和跨界合作,復雜技術的創新往往發生在產業交叉融合領域。
她認為,武漢光谷盡管33年成績斐然,但尚存在不足。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亟需改變“從千億級集群發展到萬億級集群,量變必然帶來質變”,以及“發展全產業鏈”的慣性思維。
對此,王緝慈也提出了八大建議。首先,當務之急是找準與世界先進光電子信息技術的差距,開展科研項目聯合攻關。第二,發揮各類集群促進機構和創新平臺的作用,發揚科技成果轉化的優良傳統,深入改革教育科研體制和國有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第三,強化武漢在激光、光纖、光通信等領域的獨特優勢,找準市場需求,重視用戶驅動的創新,例如與本地的醫療器械、汽車、鋼鐵、物流,甚至服裝等其他行業的應用需求和交叉創新。第四,強化集群內部聯系,促進企業之間(包括軍工企業和民企、國企和民企之間)的交流,建立政-產-學-研-金-介-用的創新生態系統。第五,進一步培育創新型企業,尤其要重視對成長中的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第六,發展與集群外部(周邊城鎮、國內外其他城市)相關機構和企業的技術聯系和產業聯系。第七,繼續創造良好生活和工作環境,提高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使人盡其用。第八,在實體規劃方面,要重視真正落地的創新空間。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肖麗瓊 見習記者汪子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