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嚴運濤、通訊員徐飛、黃俊道)“喂,您好!是**先生/女士嗎?我是必贏證券的分析師,現在有一款30天的免費福利活動你可以領取……”類似的陌生來電,你是否也接到過?精準念出你的名字,你是否疑惑過?面對這樣的騷擾,你是否煩惱過?沒錯,你的個人信息已經遭到泄露。
11月22日,武漢網警發布“凈網2021”專項行動中破獲的三起涉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告訴你個人信息如何被泄露以及后來都流向哪里。
開發非法查詢工具獲利11萬
今年10月,武漢網警和洪山警方在辦理一起案件過程中,發現某信息咨詢公司所用的“查詢者”軟件可以輕易獲取姓名、身份證號、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經過深入調查,民警鎖定了開發者李某。
“我讀完初中后就到工廠打工,期間學過汽車修理、珠寶加工。我特別喜歡電腦編程,一直在網上自學,直到去年入職這家公司,開發軟件給同事們用。”李某供訴。
據李某交代,自己入職該公司后發現,開展相關業務時有大量個人信息查詢需求,一開始是為了方便工作,慢慢地看到其中潛藏的商業價值,今年8月李某辭職,專心干起了這份“事業”,通過出售查詢次數和權限獲利11萬余元。
民警深入分析這款軟件功能,發現其主要是利用酒店、婚介、燃氣、健康、通訊等網站的漏洞,越權獲取后臺數據,這些信息被獲取后,被打包售賣,用于各類非法活動。
入侵直播間在線“撈”粉
4月,武漢網警發現某網民通過貼吧、QQ群、論壇發布“可以通過某網購平臺賬號查手機號”的內容,鎖定住在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某小區的犯罪嫌疑人王某。
王某交代,他在網上認識一個名叫“XM”的網友,聲稱掌握某網購平臺大量賬號對應的手機號碼,可入侵直播間在線“撈”粉。王某萌生了聯合“XM”販賣這些手機號碼的想法。王某將網購平臺賬號提供給“XM”查詢到手機號以后,再將賬號及對應手機號數據反饋給客戶,收取每條0.25元至0.10元的報酬,王某從中提成10%至20%不等。
“我們把這些信息出售給下游‘客戶’,信息中包含了購物需求,接下來有的‘客戶’就會通過手機號碼加微信、打電話,進行精準詐騙。”王某明知存在幫助犯罪,但沒有抵擋住金錢誘惑。
民警在王某電腦上發現12萬條網購平臺賬號及對應的手機號。目前,王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仍在進一步辦理中。
加一個微信好友最高能獲利350塊
10月27日11時許,武漢市一小區住宅內,4人正在忙碌著,有的電話營銷、有的微信聊天,目的就是添加上對方的微信好友,并把這些人拉入指定的群,業內俗稱“打粉”。此時武漢網警和漢陽警方破門而入,4人當場傻眼,這個薦股詐騙引流團伙被當場查獲。
據了解,他們正是薦股類詐騙的重要環節。該團伙根據上線下發的股民手機號,冒充證券客服,加好友后向對方推送上線企業微信。
據嫌疑人鄭某交代,自己和丈夫成立了一家“電銷”公司,招聘了6人專門從事“打粉”業務。
“我們接到上線提供的名單后,就開始用打電話的方式,通過一定的話術添加客戶的微信,添加微信好友成功之后,就算打粉成功一個,上線就會跟我們算錢,一般一個微信號240—350元不等。”鄭某供訴。
此外,這些目標客戶還會被拉入薦股的企業微信群,接下來便有其他團隊負責接盤。
據了解,這個團伙的話務員均為高中學歷,但經過“包裝”,掌握了話術,搖身一變成為了“操盤大師”。
費某是仙桃人,高中畢業后在外打工,今年初來武漢從事引流薦股工作,壓根就沒有金融方面的知識。
費某供述,只要熟練掌握了話術,基本可以獲得目標人群的信任,而民警在該團伙的電腦中查獲了話術文檔47套,排查出引流對象手機號對應疑似受害人1.2萬余人。
如何防止個人信息泄露?
武漢網警夏勤介紹,從警方查獲的案件分析,涉及公民信息類犯罪中,電信詐騙、網上賭博等占比較高,特別是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鏈中,越來越呈現模塊化、專業化的趨勢。
“從這三個案例可以看出,個人信息被收集、被甄選,最后精準輸送給犯罪團伙,鏈條非常清晰。雖然犯罪成本增加了不少,但違法犯罪更加專業化,更容易通過精準的個人信息突破受害人心理防線,他們一旦跟你套上近乎,你也掉進了他們的圈套。”夏勤說。
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武漢網警提示:不隨意瀏覽不安全的網站,不隨便點開不明來源鏈接,不在社交平臺上隨便公開自己及家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車牌號、住址等;丟棄快遞、外賣包裝時應提前銷毀上面的個人信息;不隨意出借個人證件。
若遭遇網絡詐騙,關鍵是要做到“三不一要”:一是不輕信。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和短信,不要相信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語,及時掛斷電話,不回復短信。二是不透露。堅持不向對方透露個人、家庭身份信息、存款和銀行業務信息。三是不轉賬。絕不向陌生人匯款、轉賬。四是要及時報警。發現被騙,立即報警,提供犯罪分子的賬號、聯系方式等線索,及時挽回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