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繼寵物盲盒、手辦盲盒之后,一種名為“脫單盲盒”的產物橫空出世,并在線上線下同時興起,在廣大年輕人中掀起了一股“全民社交”的熱潮。引人關注的同時也讓人思考,這無異于“任意門”的“脫單盲盒”,究竟會通向哪里?結果或未可知。
顧客線下花費幾十元就能得到一個“盲盒”或“膠囊”,其背后承載的是五花八門的個人信息,或許不具象,但鮮活且多樣。無獨有偶,線上小程序也同步推出了“虛擬盲盒”,且成本更低——線下一元錢可能什么都買不到,在線上卻可以換來信息的交匯。不同于傳統的相親,這種方式節約時間,省去了“中間人”關注下的尷尬,也不會有“七大姑八大姨”的盤問,開始或者結束似乎一切盡在自己掌握。
據“企查查數據研究院”統計,2011年至今,我國陌生人社交賽道共計發生融資474起,披露總金額達292.99億元。在快節奏、快生活的當下,“脫單盲盒”似乎是應運而生,大有成為新興“風口項目”的趨勢。
然而,現實真的如此嗎?一方面,“脫單盲盒”如同一場以脫單戀愛為名的社交游戲,大多數參與者懷揣著漫不經心的態度,真正投入其中的人寥寥無幾。相關數據也顯示,“脫單盲盒”的2900個參與者中,只產生了32對情侶,還有8對已經分手。“半個月讀完一本書”“一個月瘦身20斤”......“快餐式”的方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部分人好像需要時間,卻又想一蹴而就,靜下心來談一場戀愛似乎變得極為奢侈。大多數陌生人在盲盒里相遇,雙方如同兩條平行線短暫交匯后又各自延伸,再無交集。“脫單盲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單嗎?目前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另一方面,“脫單盲盒”充斥的大量信息真假難辨。有人會在盲盒里提供虛假的個人信息,有人則會故意不留或留下錯誤的聯系方式,還有人為了惡意報復他人,將對方的聯系方式存入盲盒......令人不得不擔憂居民個人隱私安全;“脫單盲盒”的參與者也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更有甚者出現了賭博、色情行業從事人員——別有用心者帶上面具,借助“脫單盲盒”誘捕“探險家”們,令人防不勝防。
“脫單盲盒”的出現不是偶然,某種程度上,它是“單身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風向標。但究竟可靠與否,仍需廣大單身青年擦亮雙眼甄別。
稿源:荊楚網
作者:李航(武漢新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