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仲冬,龍蝦市場進入“冬眠期”,但潛江小龍蝦交易中心每天仍有百余噸產品發往全國各地。潛江三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呈祥的“熊蝦子”精養蝦,每天都在堅持供貨,已給近百農戶帶來1600多萬元總收入。
熊呈祥20歲開始在北京打工,30歲挖到第一桶金后,拖家帶口回到潛江,投資百萬元,流轉蝦稻種養面積300畝,建起小龍蝦養殖合作社。由于經驗不足,既沒有品牌,也沒有特色,當年秋收獲的小龍蝦銷售不暢。熊呈祥意識到,小龍蝦產業其實并不簡單,要培育自己的品牌,形成特色。經溝通,潛江小龍蝦交易中心為他調節了一個銷售檔口,向全國客商展示產品,外地客戶也經常到基地考察,許多客戶建議他走中高端精品路線。“蝦稻共作基地出來的蝦子受季節限制,每年只能供部分時段,而專門蝦塘可以做到全年供應,但如果蝦塘的產品跟蝦稻共作產品沒有區別,效益就差一截,所以專門蝦塘確實應該走中高端。”熊呈祥分析后,流轉600畝地用于精品小龍蝦養殖。“走精養路線,就要耐得住寂寞,別人的蝦子上市了,自己不跟風;吃蝦季節過了,自己也要堅持養殖。”熊呈祥說,精養小龍蝦用的是優質水草和精飼料,成本高。他算了一筆賬,一般蝦池或蝦稻共作每畝投入2000多元就差不多了,而精養蝦池每畝要投入3500至3800元,對技術要求更高。不過,由于是在純凈生態環境養出來的,精養蝦比同類蝦個頭大,更干凈,肉質更好,所以很受市場歡迎。“我們基地起貨量是可以控制的,比如昨天平臺有近5000斤左右的訂單,我們就安排三個塘口(蝦池)起蝦,每個塘口大概起1800斤左右,這樣把訂單合理地完成,就不會造成大批量龍蝦集中上市,導致市場價格下降。”熊呈祥說。
2021年,熊呈祥的精養小龍蝦銷量銷額雙增長,截至目前已銷售近300噸,帶動75戶農戶增加1600多萬元收入。預計全年銷量可突破500噸,銷售額將達2000萬元,帶動近百戶農民增收致富。
極目新聞記者 簡俊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