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廠小區改造后,煥然一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通訊員 劉登強 朱海波 江玉博
采訪時間:11月17日
采訪地點:黃岡市浠水縣
11月17日,黃岡市浠水縣青云社區紙廠小區里,葉小麗住了30年的家嶄新明亮。全房木地板、品牌家電、氣派衣柜,全是她自己挑選添置。
眼前這個“新家”,曾是葉小麗狠下決心離開、打算再也不回來的地方。
1985年4月8日,21歲的葉小麗進入浠水縣紙廠,成為一名打漿工人。紙廠將原辦公樓分給職工居住,葉小麗成家后歡天喜地搬進紙廠小區新房。“36個平方米,廚房和廁所公用,房子質量特別好。”女兒出生后,葉小麗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生活充滿陽光。
一切在2000年發生改變。紙廠因經營不善破產,葉小麗也下崗待業。由于住戶收入每況愈下,紙廠小區也逐漸破敗,大門口淪為菜地,公共廁所沒人打掃,垃圾遍地,蒼蠅亂飛。2016年,女兒出嫁后,葉小麗便隨女兒搬到武漢市新洲區居住。
讓葉小麗沒想到的是,紙廠小區還有機會迎來新希望。
今年初,因年限太長、居住體驗太差,紙廠小區被納入浠水縣首批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一樓搭滿違建,所有扶手都銹蝕了,搖搖晃晃非常危險,排水不暢,下水道長期堵塞。”第一次走進這里,浠水縣老舊小區改造辦公室副主任詹柏林心想,非改造不可了。
聽到改造的喜訊,葉小麗心里泛起思鄉之情,她毫不猶豫選擇了回家。此時,從事了30多年工程建設的詹柏林正在發愁:“住的都是老弱病殘,違建搭的又是廚房廁所,改造前要拆違,能不能推得動?”
得知消息的葉小麗,在社區的主導下,主動牽頭一戶戶做工作。青云社區黨總支書記胡再成說,在葉小麗等居民代表的努力下,60多戶居民全部簽字同意,每一戶都主動繳納了300元自籌金。
這下,工作專班的同事們都有了干勁。“每戶300元,錢不多,但代表著居民們迫切盼望改造的心情。”浠水縣老舊小區改造專班現場負責人南勇說,有了居民同意,改造水到渠成。工程由EPC總承包單位上海建工五建集團承建,改造過程和方案充分尊重居民意見,小到外墻刷什么顏色,大到是否修停車棚,全部由居民自己做主。
3月動工,7月底完工,沒有“傷筋動骨”,紙廠小區卻“脫胎換骨”:道路硬化,外墻翻新,雨污分流,水、電、天然氣到戶,扶手、衛生間等公共設施“重生”……
葉小麗喜上眉梢,拿出10多萬元積蓄,將自己的小家裝修一新。就連小外孫都說,不回新洲了,要留在“新家”。
“出門就是文昌公園,我決定,就在這養老了。”和葉小麗一樣,十幾戶曾搬走的居民又回來了,你出5萬元,我拿8萬元,紛紛將舊家重新裝修。飛走的“燕子”又飛回來了,紙廠小區仿佛年輕了30歲,又恢復了往日生機勃勃的“青春模樣”。
據悉,年內,浠水縣將有15個片區老舊小區迎來改造新生。
百姓感言
過去房前是菜地,屋后有臭水溝,垃圾污水沒人管,蚊子亂飛,老鼠到處跑,樓梯扶手松松垮垮,我們爬樓梯生怕摔倒。現在里里外外全部翻新,老房子完全變了個樣子,樓梯扶手安得穩穩當當,我上樓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小區改好了,我們家自己花錢,又重新裝修了廚房和廁所,現在住著別提多舒服了!
——黃岡市浠水縣青云社區紙廠小區81歲居民張蘭英
這次改造,政府部門用了心。以前進小區,沒有路燈,全是泥巴路,有的還是菜地,坑坑洼洼不好走。看看現在,菜地沒有了,道路硬化了,太陽能路燈裝上了。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小區都變得特別好看、溫馨。我們在這里工作、生活了一輩子,真是沒想到還能住上這么好的環境,希望未來的生活蒸蒸日上。
——黃岡市浠水縣青云社區紙廠小區65歲居民余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