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武漢市舉行的財政金融趕集會引來眾多企業關注(資料圖片)。 (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通訊員 黃志敏 李小娟 廖曉玲
去年,疫情突如其來,中小微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
武漢市當機立斷,出臺紓困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千億資金為企業送上“及時雨”。今年,一項問卷調查顯示:61%的受訪企業希望延續這項政策。
今年,武漢市再啟財政貼息貸款,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瞄準“急難愁盼”降門檻、減環節、擴大覆蓋面,助中小微企業重煥活力。
三場趕集會鏈接3000家商戶
10月18日,武漢市財政金融惠企惠民趕集會漢陽專場,12家部門單位和16家金融機構設置22個攤位,專題宣講紓困政策。
“300萬元貸款可網上申請,最快次日就可拿到初審結果;300萬元到1000萬元的融資需求,可線下收集資料、線上快速審批。”多家銀行的政策宣講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
調查顯示,武漢有部分市場主體對紓困政策不了解,未填報相關申請,首貸率為零。實際上他們存在較強烈的資金需求,個別甚至靠利率較高的網貸維持。
“差點失之交臂。”武漢智慧云物聯網科技公司總經理范麗娟坦言,之前對這么好的政策知之甚少。該公司主營物聯網智能安全充電業務,疫情過后發力新基建,資金需求特別大。現場溝通后,企業與銀行敲定1000萬元的紓困貸款方案。
今年,武漢市財政局牽頭舉辦三場財政金融惠企惠民趕集會,開展“送政策入千家”“搭平臺迎百戶”“聽建議問十企”“訪名品進五店”等系列活動,深入走訪約3000家商戶。
門檻降了速度快了
“凡在武漢市登記注冊、正常經營、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均可申報2021年紓困貸款。”新一輪貼息政策取消名單限制,受到中小微企業普遍歡迎。
名單制的初衷是為了優先扶持保供保民生相關的企業,但在實施中操作流程較長、效率不高。
今年,武漢研究新一輪財政貼息措施,改“名單限制”為“用途控制”,改“多頭申報”為“就地申報”,改“市級審核”為“區級審核”,改“單點兌付”為“多點兌付”,支持對象更明確、申報流程更優化、審核手續更快捷、貼息兌現更及時。
“沒想到不用抵押,只憑納稅誠信記錄就能貸到款。”在江漢區趕集會上,武漢天樂鑫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甘娟,緊握武漢農商銀行江漢路支行副行長王華的雙手。
該公司主要代理經營電線二廠線材,年營業額5000多萬元,疫后流動資金緊張。由于之前納稅記錄優良,通過大數據查詢后,武漢農商銀行為其辦理了“稅e貸”,當天就成功提款50萬元。
眼下,武漢開展紓困貸款業務的銀行有25家、網點數千個,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擔保機構超10家。
貼息與擔險“雙管齊下”
“貼息與擔險‘雙管齊下’,引導‘金融活水’為企業紓困解渴。”武漢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說,連續兩年這么大的紓困助企力度,在武漢尚屬首次。
“貸款享受財政貼息,100萬元以內的貸款還免收擔保費,大大減輕了融資負擔。”不少“老板”點贊紓困政策。
武漢出臺細化措施,由政府提供增信,對于小微、三農等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擔保機構應擔盡擔,銀行機構應貸盡貸,財政部門應貼盡貼。
新成立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武漢市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今年累計提供政策性融資擔保服務51億元,惠及小微企業7000余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