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夢
攝影記者 李輝
“靠傳統資源簡單地開發或復制推廣已不足以支撐產業的發展,必須靠文化、靠科技的力量來推動。”昨日上午,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的重要活動、2021中國文化和旅游高峰論壇在武漢東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會上,就“新發展格局:文旅深度融合”的話題,多位與會嘉賓和專家發表了看法。同時,中國旅游研究院還發布了“2021年前三季度旅游市場景氣及服務質量”報告,武漢出游和接待人數位列全國第八;中國旅游研究院生態旅游基地、湖北大學旅游發展研究院共同發布了“中國康養旅游城市百強榜單”,武漢位居中國康養旅游城市前十名,湖北地區的神農架、恩施州、十堰、宜昌及孝感也在百強之列。
????論壇現場????
出游半徑變小 小規模出游成主流
在論壇上,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我國目前仍處于“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常態化防控階段,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別是對文化休閑和旅游消費的意愿一直都沒有消失,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沒有變。
不過,文旅業態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從出游方式看,小團定制游、研學游、家庭游、自駕游變成主流,整個旅游市場化整為零,化大為小,又反過來聚少成多,是十分突出的特征。”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說,人們出去玩所走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相比以前,現在游客的平均出游半徑只有140公里,比疫情前大幅下滑。到了旅游目的地后,出游半徑也只有約14公里,消費活躍度在收縮。
“行業發展的動能開始變化了。”戴斌認為,應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能量,以文化為引領、以科技為動能,推動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去旅行社化、去星級酒店化、去景區化成為發展趨勢,旅游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真融合、深融合和廣融合,已成為任重道遠的現實課題。
數字技術融合文化 推動文旅高速發展
“將故宮文化帶回家。”現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分享,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在文旅融合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和實踐。以展覽為核心,研發相關文旅產品等,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引導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華文化,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同時,數字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也正在開啟文旅產業發展的新時代。“數字化創新,更能突顯目的地的價值。”攜程副總裁李欣玉認為,一直以來,很多目的地的痛點,是無法讓旅行者真正認識自己,而數字技術能打造自身的立體化IP,讓流量、內容、商品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例如在鄉村旅游振興上,網紅村落孵化、民宿產業升級等,都離不開數字化的支持。
“5G將加速新場景、新業態、新產品的發掘和誕生,助推文旅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上,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文旅行業事業部副總裁徐守峰說,5G將催生文旅消費的新體驗。5G+云直播、5G+XR等,將解鎖更多文旅新玩法。
武漢出游和接待人數今年位列全國第八
會上,中國旅游研究院總設計師馬儀亮提到,今年以來,國家各省市文化旅游市場呈現出階梯型復蘇的態勢,特別是南方城市游客產出力更強,客流更均衡。從游客需求上來說,出游意愿不斷蓄積,有效需求呈品質化傾向。
從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旅游市場景氣及服務質量”報告中可以看到,2021年前三季度,在接待游客規模前100城市中,北方48個,接待量占比41.7%;在出游游客規模前100城市中,北方52個,產出游客45.1%;在游客凈流入前100城市中,北方37個,游客凈流入量占40.3%。記者看到,在出游人數和接待人數兩方面,廣州、上海、北京分別位列前三名,武漢均位居第八名。
“武漢在疫情防控和旅游復工復產期間,貢獻了湖北樣本。”戴斌說,這兩年,湖北的旅游業不僅沒有蕭條下去,反而展現了英雄湖北應有的風格和氣概。在文旅融合上面,湖北旅游對文化的理解也走在全國前列,既有對當代生活的充分挖掘,也有對革命文化的弘揚,更有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傳承的項目,均受到了游客的追捧。
湖北6地上榜全國康養旅游城市百強
在本次論壇上,中國旅游研究院生態旅游基地、湖北大學旅游發展研究院共同發布《中國康養旅游城市百強榜單》。湖北大學旅游發展研究院教授李志飛介紹,本次榜單匯總了303個地級市數據。
榜單顯示,海口、重慶、三亞、北京、杭州、麗江、桂林、成都、南京、武漢位居中國康養旅游城市前十名,湖北地區的神農架、恩施州、十堰、宜昌及孝感也在百強之列。
此外,會上還發布了省域康養旅游城市十強。其中,浙江、廣東、福建因沿海城市的區位優勢明顯位于第一梯隊;四川、廣西、湖北和貴州因其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康養產業規模大,呈現出由快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良好勢頭,位居第二梯隊;湖南、山東和云南位居第三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