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百畝花海航拍視頻播放量148萬;“一部手機游湖北”今年9月正式上線發布后,用戶數突破300萬,交易額突破5000萬;2021年中秋節假期3天,全國累計國內旅游出游8815.93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中秋假期的87.2%……11月27日,在2021中國文化和旅游高峰論壇“數字時代與旅游新業態發展”分論壇上,一系列文旅數字吸引了與會者的目光。
在我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38.6%,作為數字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旅游業不只通過數據展現成績,更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業界學界人士紛紛表示:對于旅游業而言,數字經濟是陽光、是空氣,是助推行業發展的新引擎!
不數字,就出局
中智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裁蔣駿和騰訊公司文旅副總裁王家賀都曾參與“一部手機游云南”項目的建設,該項目是我國第一個“一機游”概念項目。
和現在的類似區域在線旅游聚合產品的“一機游”項目不同,“一部手機游云南”項目的初始目標,并非是便利旅游消費者,而是出于行業治理的需要,解決具體的行業問題。
“‘一機游’產品的上線,相當于創造了一個將政府、商家和消費者有機融合的全域旅游生態和模式,這是‘一機游’之于行業的最大意義。”騰訊公司文旅副總裁王家賀介紹,后來,這一模式在行業內溢出,目前,全國有20多個省份都開發了“一機游”相關產品,產品根據各省的需求,有了更為個性化的呈現,現在的“一機游”更類似區域在線旅游產品,從側面也反映了數字技術和旅游業深入融合。
敦煌壁畫成為手游《誅仙》的故事背景,帶給游戲玩家奇幻的游戲體驗;茶卡鹽湖星空圖登上華為手機屏保,亮相華為2000萬臺手機;云旅游、云直播讓游客不出家門,就能游覽景區各個角落;VR技術帶領游客體驗傳統手工藝,讓非遺煥發新生機……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旅游產品被推到消費者面前,新業態的誕生讓旅游從業者開始正視一個新事實:數字技術正在締造旅游新生態。
景域驢媽媽集團副總裁任國才坦言,對于旅游業經營主體而言,數字技術融入景點營銷、景點預約、線上導覽、景區經營等多個環節,數字化是不可繞過的發展趨勢,“不數字,就出局”。
以人為本,彌補數字鴻溝
不少與會專家表示,從目前的行業實踐來看,智慧旅游的建設有一定規模,但難點在運營,不少地區存在重建設、輕運營,重硬件、輕軟件的問題,低估了運營本身的難度,最后導致優質智慧旅游平臺的用戶量并不高。
“智慧旅游要‘用’出來,加大對運營的投入,才能讓智慧旅游平臺惠及更多消費者。”中智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裁蔣駿介紹,用戶運營轉化本身存在“漏斗模型”,以APP推廣為例,標題展現1億次,內容瀏覽量就只有0.1億次,下載點擊量有10萬,APP安裝量5萬,月活量只剩下1萬。此外,長期的運營涉及到系統維護、實時數據對接、內容采編、產品更新、市場化運行、宣傳推廣、流量導入、應用升級等,都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
對此,與會者也有不同觀點,不少從業者認為,由于智慧旅游并不是單純的消費者平臺,涉及行業和產業鏈的數字化,采用用戶量、月活量等指標衡量智慧旅游建設效果并不合理。
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孫若風認為,在發展智慧旅游的過程中,存在產業比事業有活力,城市比鄉村有活力,年輕人比中老年有活力的現象,事業與產業、城市與鄉村、年輕人與其他人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最后主要是落在大量基層群眾特別是鄉村群眾身上,要讓智慧旅游惠及更多人,跨越數字文化的三道鴻溝,要加強文化內容和文化創意的輸出,堅持以人為本,用戶體驗至上,滿足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需求。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通訊員 鄂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