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峰 通訊員 郭世橋 劉俊 郭紅莉
初冬時節,南漳香菇迎來豐產期。
11月10日7時30分,王祖亮帶著百余采菇工鉆進大棚,一天能采鮮菇超過2萬斤。1萬斤直接銷往超市、蔬菜市場;剩下的送進電烤爐烘干24小時,一大半出口東南亞,一小半作為原材料加工成為香菇醬。
據統計,南漳縣種植袋料香菇2億袋以上,年產值達到30億元,出口創匯近2億美元,培育出1家國家級專業合作社和2家省級龍頭企業。
賣資源,30塊錢一棵樹
南漳,地處鄂西北山區和鄂中丘陵過渡地帶,豐饒的山林資源為食用菌生長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南漳本地不少村鎮的發展,卻不是靠種植香菇,而是靠銷售種香菇所需的木材。
南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宋德耀介紹,種植香菇要過五關——按照流程分別是滅菌、養菌、噴水、采摘和烘烤。“由于種植技術不過關,香菇成活率低,種植戶保本都成問題。”他說。
恰在此時,漫山遍野的椴木、櫟木引起了河南、山東、浙江、福建等地香菇種植企業(合作社)的注意,一車一車進山收購木材。“最早3分錢一斤,后來慢慢漲到1毛錢一斤。一棵幾十年的樹,二三十塊錢就被賣掉了。”宋德耀說。
“人家賣產品,我們賣資源!再這樣賣下去,我們自己的香菇產業將面臨無木可用的窘境。”2015年起,南漳縣委縣政府嚴控木材外銷,規劃食用菌發展區域,采取輪伐間伐模式,推動林木積蓄量動態增長。
賣品質,不一樣的追逐路
賣木材的發展方式猶如殺雞取卵,不可持續,可有南漳特色的香菇發展模式又在哪里?
答案是龍頭企業帶動,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2015年之前的王祖亮還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菇販子”,低價收、高價賣,荷包鼓鼓。那一年,他在東鞏鎮成立了南漳縣裕農菌業有限責任公司。“聽說我回來是種香菇,村民們都笑話我‘腦殼被驢踢了’,有錢燒不過。”他說,“我就是要做示范,讓村民們跟著我學種香菇。”
流轉286畝土地、搭建溫室大棚、購置機械設備、添加深加工生產線……6年來,王祖亮累計投入3000余萬元,構建起從菌種培養、菌棒培育到種植管理、產品加工、出口銷售的全產業鏈。2020年,該公司年產鮮菇500萬斤,實現產值1.3億元。
“和河南西峽、福建古田等地的香菇產業相比,我們是后起步的追兵,但追逐對手的路,不一樣!”南漳縣縣長陳棟重點強調“不一樣”3個字——
人家賣香菇,我們賣有機。利用中國有機谷已成省級戰略、南漳處在核心區的優勢,讓香菇戴上有機高品質的“帽子”,瞄準海外市場,實現身價倍增。
人家賣產品,我們賣品質。以香菇醬為例,外地企業使用的原材料是香菇腳,而裕農菌業使用的原材料則是香菇冠。“一開始工作人員認為價格高,怕影響銷路。”王祖亮說,“事實證明,消費者現在更注重品質、注重健康,價格擺在第二位。”
龍頭企業帶動,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香菇產業已成為南漳縣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被授予國家級食用菌轉型升級基地,南漳香菇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賣品牌,“接二連三”謀發展
11月初,中共南漳縣委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香菇產業在《黨代會報告》占據一席之地:“實施品牌培育工程,擦亮南漳香菇、南漳黑木耳、南漳高香茶等特色農業品牌,更大力度推動農產品從‘賣資源’到‘賣品牌’轉變。”
“全縣重點打造食用菌等十大產業鏈,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補齊縣域經濟發展短板。”南漳縣委書記羅興斌介紹,按照“一條產業鏈一名縣領導領銜、一個牽頭單位負責、一個工作專班推進、一個專家團隊指導”要求,高位推進食用菌等產業快速發展。
企業在突圍。嘉達公司利用香菇提取“香菇多糖精粉”,產品銷往日本、韓國、東南亞,用于高端調味品生產。裕農菌業投資1200萬元建設的菌種菌棒加工園接近尾聲,建成后將成為襄陽市自動化程度最高、產業鏈最完整、生產加工技術水平最高的香菇產業園區,實現菌種研發、菌棒培育、基地種植、產品深加工一體化發展。
產業鏈在延展。推廣使用“中國有機谷+南漳香菇”標識,形成區域公共品牌;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合作,研發更適合南漳實際的菌種;建成香菇文化博物館、香菇展示大廳和直播平臺;推動“香菇采摘基地+景區”菇旅融合;引進溫控大棚,實現四季產菇。
“一朵小香菇,在產加銷一體化全產業鏈中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完美融合,成為南漳的脫貧產業、致富產業、出口創匯產業,這條產業鏈也勢必會更長更強。”羅興斌說,到2025年,南漳香菇的產值將超過50億元,出口創匯可達到5億美元,其中加工產值超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