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見習記者田佩雯、通訊員吳江龍、陳麗)東北虎、白鱀豚、朱鹮,一件件動物標本展現生命演化的奇跡;盤龍城、走馬嶺、舊縣坪,一個個考古發現揭開文明發展的秘密。
11月29日,武漢大學“珞珞如石——萬林藝術博物館基本陳列”正式開展。展覽分演化與繁榮、生命與環境、考古與文明、文物與藝術4大部分,共展出近1300件鳥類動物標本、140多件哺乳動物標本以及400余件(套)文物,全面展現了中國鳥類多樣性和地理分布特征,涵蓋了地球自然環境的五大生態系統,勾勒出中華文明的歷史變遷和文化脈絡。
武漢大學建校120余年來,積累下種類多樣、各具特色的豐富藏品,既有“標本唐”存世的數以萬計的動物標本,又有考古專業師生搶救發掘出的珍貴文物,還有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科考隊員從極地帶回的標本,更有廣大師生校友、社會名流捐贈的稀有珍品。隨著萬林藝術博物館基本陳列的建成,這些寶貴的藏品將揭開神秘的面紗,以嶄新的面貌與師生觀眾相遇。
考古與文明展廳展示了盤龍城遺址、走馬嶺遺址、舊縣坪遺址等武漢大學參與過的重大考古發現。盤龍城遺址位于武漢市黃陂區葉店鄉楊家灣盤龍湖畔,是中國商代前期城市遺址,2013年以來,武漢大學、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盤龍城展開考古工作。配合展廳內盤龍城青銅器復制件,觀眾可進一步了解盤龍城遺址的考古成果與發現。此外,展廳內還展示了大量陶器、瓷器、青銅器以及少量漆木器,均來自原歷史學院和校友的收藏。
“館藏的白鱀豚標本是浸制成體標本,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只有四件,而這一件是最大的一件。”來到生命與環境展廳,講解員、武漢大學本科生周子琦介紹,白鱀豚是我國特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人類活動導致它們的活動范圍縮減,2007年白鱀豚已被宣告“功能性滅絕”。這件標本制于上世紀50年代,由唐家第三代標本制作工匠唐瑞昌老先生親手制作。當時的他無意間聽說漢口一家冷凍廠收購了一只已死亡的白鱀豚,馬上趕去花錢買下,加工成為現在的標本。據了解,萬林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動物標本中,絕大部分由唐氏家族制作并捐贈。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介紹,“珞珞如石”出自《老子》,意思是“做人不應只追求樣貌耀眼如玉,而應追求思想堅硬如石”,寄寓武大學子要有一種腳踏實地、自強奉獻的堅強精神。
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院士表示,基本陳列展集合了多個學院和單位的付出,展現了武大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希望在對社會開放后,讓更多師生、青少年學子受到熏陶,幫助他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