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從省發改委獲悉,我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及“十四五”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正式發布,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以上,全面建成中部地區標桿性現代化城市群。
根據規劃,我省將形成“一主兩翼、兩橫兩縱、多點支撐”的城鎮化空間格局。“一主兩翼”,是指以武漢、襄陽、宜昌為核心,引領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宜荊荊恩等省內三大城市圈(群);“兩橫”,是指長江城鎮發展帶(長江暨沿江高鐵復合城鎮發展帶)、漢十城鎮發展帶(武西高鐵暨福銀高速復合城鎮發展帶);“兩縱”是指襄荊宜城鎮發展帶(漢江暨呼南高鐵復合城鎮發展帶)、京廣城鎮發展帶(京廣高鐵暨京港澳高速復合城鎮發展帶)。
“多點支撐”則是構建以中心城市為龍頭、區域中心城市為紐帶、縣城為重要載體、重點鎮為節點的城鎮體系。
規劃稱,到2035年我省在中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新型城鎮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以上,全面建成中部地區標桿性現代化城市群、長江經濟帶幸福生活宜居地,形成與“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戰略定位相適應的新型城鎮化格局。
打造50個左右精品特色小鎮
各地怎么定位?發展什么產業?《湖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在強化武漢、襄陽、宜昌引領帶動作用的同時,將推動13個區域中心城市競相發展——
黃石,建設長江中游區域中心城市,打造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十堰,建設鄂豫陜渝毗鄰地區中心城市,打造“兩山”實踐創新先行區。荊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打造承接產業轉移和鄉村振興示范區。荊門,建設湖北中部中心城市。鄂州,建設武漢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區城市,打造綜合國際物流樞紐。孝感,建設武漢城市圈副中心。黃岡,建設大別山革命老區核心城市和中醫藥健康城。咸寧,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隨州,建設橋接漢襄、融通鄂豫的“漢東明珠”城市。恩施,建設世界硒都·中國硒谷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仙桃,建設江漢平原明星城市和非織造布應急防護物資供應儲備基地。天門,打造全省“四化同步”示范市。潛江建設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高質量示范市。
毗鄰地區抱團發展趨勢更加明顯。
根據該規劃,我省將依托長江、滬蓉、焦柳等軸線,強化沿線城鎮連綿帶建設,推動“宜都—枝江—松滋”“荊州—江陵—公安”等開展跨江合作,支持當陽市、沙洋縣、荊州區和漳河新區共同建設城市群協同發展先行區。推動長陽縣榔坪鎮與巴東縣野三關鎮,枝江市百里洲鎮與松滋市老城鎮、涴市鎮,枝江市七星臺鎮與荊州區馬山鎮等口子鎮統規統建、組團發展。
此外,持續開展特色小鎮規范糾偏,實行清單化、規范化管理,對不符合要求的予以整改或清退,到2025年打造50個左右精品特色小鎮。
“人錢”“人地”掛鉤加速城鄉融合
為推進城鄉融合,我省給出了不少“干貨”。
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同價同權、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機制,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就地入市、異地調整入市和集中整治入市。
資源配置將更為均衡。據悉,我省將以縣域為整體,推進水電路氣和生態環保設施統籌布局和共建共享,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城市郊區、鄉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充分延伸。
農民進城,配套政策如何跟上?據介紹,除了在住房保障、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社會保障水平等方面給予保障外,我省提出提高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
包括,保障農業轉移人口享有民主權利,推進其加入黨組織、工會組織和社團組織,適當提高各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農業轉移人口比例。
為了提升新市民認同感和歸屬感,規劃還提出完善市民化配套激勵性政策——
深化“人錢掛鉤”政策。省預算內投資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數量較多的城鎮傾斜。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托育、就業創業、住房保障等領域,加大省級專項財政轉移支付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地區的支持力度。賦予吸納農業轉移人口數量較多的市縣更大管理權限,提高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公共服務能力。
深化“人地掛鉤”政策。優化調整建設用地指標分配依據,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制定中,充分考慮人口凈流入較多地區或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較多地區的建設用地需求,適當增加建設用地規模和年度建設用地供給總量。
5年內改造1.5萬個以上老舊小區
“十四五”,湖北居民將迎來更有品質的生活。
建于1905年的平和打包廠,是武漢現存最完整的早期工業建筑,經過修舊如舊、增添園藝后,成為武漢第二條“花漾街區”。這條“花漾街區”融合歷史文化和年輕時尚,讓百年老建筑煥發新生,一經亮相便成為網紅打卡地。
未來,類似的這樣一批大型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和廢棄廠區,以及城中村等也將迎來深度改造,或成為雙創空間、新型產業空間、工業和文化旅游場地,或成為城市社區、租賃住房或商業文化綜合體。
同時,我省將加強老舊小區改造,補齊衛生服務、養老托育、便民市場、快遞服務等設施短板,有條件的加裝電梯。到2025年全省完成1.5萬個以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規劃》還提出,實現15分鐘便捷生活圈全覆蓋,打造15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以及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
有序推進城市供暖設施建設。在武漢、襄陽、宜昌等城市選取一批有條件住宅小區先行先試,逐步覆蓋其他城市。推進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技術在社會保障、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應用,用智慧化手段管理城市,建設“善感知、會呼吸、有溫度”的新型智慧城市。
推進城市小規模、漸進式“留白增綠”,加強親水空間、社區公園、城市綠心建設,構建開放便民的城市綠地系統,實現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