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近日,深圳的張女士在14歲兒子的床頭儲物盒里發(fā)現了一堆疑似“計生用品”的盒子,張女士仔細一看,里面裝的竟是一種“惡搞糖果”。記者發(fā)現,這樣的零食大量存在,美其名曰“整蠱、惡搞”,一些商家還“貼心”地備注“保密發(fā)貨”。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如果發(fā)現有商家存在上述行為可舉報。(據11月30日金羊網)
近年來,市面上的確有很多產品喜歡在包裝上玩花樣,紙巾、一次性手套、塑料袋,故意將包裝惡搞成避孕套,衛(wèi)生巾之類的“計生用品”,有的還喜歡配上打色情擦邊球的文案,故意博眼球、博出位,迎合某些獵奇低俗的心態(tài),卻讓很多人感到尷尬不適。在網絡上搜一下,因此而苦惱不滿的消費者大有人在。沒想到,這樣的包裝歪風,居然吹到了主要消費人群是兒童的零食界,這心眼還真的是有點壞了。
并不是說,計生產品的包裝本身有什么不妥,也不是對青少年就談性色變,而是刻意將零食包裝成“計生產品”這種行為,本身就透露著將低俗當有趣的惡趣味,無論對于零食,還是對于性,都沒有一個嚴肅的態(tài)度。兩性話題不是不可以談,但不應該在沒有任何預設情境的情況下,以開玩笑和打色情擦邊球的形式去展現,成年人都可能會有被“性騷擾”的感覺,更何況還是處于成長發(fā)育期、心智和價值觀念都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
而且,這種把歪心思花在包裝上的產品,看上去就沒有經過嚴格的管理和把控,其中混雜著大量“三無產品”,販賣的商家只圖新奇好賣,連生產廠家之類的基本信息都沒搞清楚,甚至還有些是自己在家里加工制作,可以想見是怎樣的生產環(huán)境和條件,相關資質更是不知道從何查起,這樣的零食充斥著市場,在校園周邊販賣,潛藏的健康安全風險可想而知。
所以,覺得惡搞零食不妥,并不是家長過于敏感,有時候,所謂的創(chuàng)意突破了底線,越過了邊界,不但違背公序良俗,惹人厭煩,而且是實打實地觸犯了法律。本身,食品的包裝就是有嚴格要求的,《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生產經營者要對其提供的標簽、說明書的內容負責,不得含有虛假內容?!稄V告法》也規(guī)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以健康的表現形式表達廣告內容,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要求;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不得含有淫穢、色情、賭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內容。所以說,這是犯法,真不是開玩笑。
目前,已有多地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對相關產品開展整治,也希望飽受其苦的消費者,不要感到羞恥,不要懷疑是自己不夠開放,看到類似的產品就積極舉報,不要讓商家憑借一些猥瑣的揣測,就強行地將這樣的惡趣味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更要讓這樣不健康,不正當的風氣,遠離校園,遠離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