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上海一市民花費11400元在“加拿大鵝”專門店購買了一件羽絨服,結果衣服上商標繡錯、縫線粗糙,甚至面料還有刺鼻異味!該市民在向商家進行維權的時候,卻因為《更換條款》上一句“所有中國大陸地區專門店售賣的貨品均不得退貨”而處處碰壁。(據12月1日《每日經濟新聞》)
此事引發網友熱議,上了網絡熱搜。對于不可退貨一事,有媒體記者致電加拿大鵝北京三里屯店,門店工作人員表示,正常實體店鋪出售貨品不能退,因為顧客是看到實物購買的,所以不能退,14天之內可以換貨一次。店員表示,線上比如淘寶店看不到貨,可以7天無理由退貨。隨后記者致電重慶IFS快閃店,對方表示所有中國大陸地區專門店售賣的貨品均不得退貨是中國區通用的條款。
好一個“中國區通用的條款”,不知這個條款的底氣從何而來。12月1日,媒體記者在加拿大鵝官方網站搜索時發現,其在加拿大、美國、英國地區均有30天退貨政策。與此同時,加拿大鵝12月1日在其官方微博就中國大陸地區退換貨政策發布聲明,稱在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所有中國大陸地區專門店售賣的產品可以退貨退款。終于一視同仁了,但這樣的“危機公關”,消費者還會買賬嗎?
洋品牌搞雙重標準的事,并不少見。諸如,2011年,由于部分車型存在漏油風險,豐田汽車在全球范圍內召回近100余萬輛汽車,唯獨不包括中國內地。2016年,宜家在宣布召回北美地區的“奪命抽屜柜”馬爾姆抽屜柜后,卻表示不會召回中國同款產品。今年夏天,聯合利華公司旗下的夢龍冰淇淋被曝中外用料不同,在中國用的是復原奶,是奶粉加水;歐洲用的是水加濃縮奶。
洋品牌搞中外有別的底氣從何而來?分析認為,原因有多方面,國內的相關標準滯后,給了洋品牌鉆空子的機會,比如,2011年錦湖輪胎因執行兩套生產標準而備受質疑,事件曝光后錦湖聲稱公司產品質量符合中國的質量標準。
對跨國公司的處罰力度不夠,也讓洋品牌少了敬畏之心。比如,2011年聯合利華公司曾經因散布漲價信息、擾亂市場秩序被我國有關部門罰款200萬元人民幣。就在被罰款后不到一個月,聯合利華就頂風漲價。
其實,洋品牌在中國市場搞“雙重標準”,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被一些消費者給“慣壞了”。洋品牌價格高,質量未必高,卻并不影響一些消費者的青睞。就以“加拿大鵝”來說,最高售價達1000元的口罩沒有防護功能,依然被搶購一空,折射的是對洋品牌的盲目追逐。
所以,針對消費者高價購得“加拿大鵝”羽絨服卻不被退貨一事,有網友就認為,這是活該,自己不爭氣,怪誰,花這么大一筆錢,購買優質的國貨不香嗎?因為不久前,加拿大鵝關聯公司希計(上海)商貿公司利用廣告對商品或服務作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被上海市黃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45萬元。這就表明了“加拿大鵝”沒有傳說的那么好啊,何苦趨之若鶩。
讓“加拿大鵝”這樣的洋品牌摒棄傲慢,還得靠市場監管部門的執法與消費者的維權都能硬起來。一方面理性消費,不盲目迷信洋品牌,發現權益受損時應及時投訴維權。另一方面,監管部門要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提高企業違法成本。這樣,“加拿大鵝”之類的雙重標準,也就飛不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