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專家楊道兵向大家展示抽檢毒品檢測結果,照片由通訊員提供。
禁毒專家楊道兵傍身的“武器”是一臺臺精密復雜的儀器,照片由通訊員提供。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 (通訊員楊槐柳、張斌)手持小試管,身穿白大褂,他工作的“畫風”不像警察;沒有配過槍,很少使用警械,他傍身的“武器”是一臺臺精密復雜的儀器。參警20多載,開展毒品檢測萬余次,他為鎖定形形色色的毒販提供科學依據。
他,就是武漢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禁毒分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楊道兵。
毒影難逃禁毒專家“火眼金睛”
武漢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禁毒分中心位于漢口沿江街區,鬧中取靜。一到深秋,這里的老梧桐樹葉五彩斑斕,仿佛頗有年代的故事書。“楊道兵工作室”的一扇窗就在這梧桐樹邊。11月28日上午,筆者敲響工作室的門,只見一大撂檢測報告、業務書籍里埋著一道雪白的身影。暖陽透過梧桐在他的背上灑下斑駁的影子,他全神貫注地思考著什么,許久才鄭重地簽上自己的名字。
這是全國禁毒戰線少有的以民警名字命名的毒品檢測工作室。這里沒有短兵相接的刀光劍影,但卻需要絕對地細致。
2020年,一個派出所送來一袋K粉檢測樣品,那是他們跟蹤數月,熬得鼻青臉腫,好不容易獲取的戰果,只等檢測結果一出,將毒販子繩之以法。本是一道“常規題”,接檢、稱量、取樣、凈化、上機分析……楊道兵三下五除二做完了,誰知儀器上并未顯示相應圖譜。難道是儀器出了故障?楊道兵重做了一遍,結果還是陰性。
偵查員又急又納悶:“這怎么可能,這怎么可能,這家伙明明一直和涉毒的人來往。”楊道兵也是一頭霧水。下班了,他遲遲未走。“我們辦案不能錯抓一個并不涉罪的人,也不能放跑一個危害社會的人!”不解開這堆白色粉末之謎,他想自己回去也吃不香、睡不著。
查閱了一些資料,又梳理了那段時間各地查緝毒品的新情況,他又在工作室忙活起來,不知不覺已是燈火闌珊。他一遍又一遍取樣上機,一遍又一遍比對結果,一遍又一遍分析曲線,直到有充分依據認定粉末狀物質是一種新型精神活性物質。為穩妥起見,次日一早,他緊急聯系公安部位于上海的實驗室,通過標樣比對,最終證實檢測結果的正確性,確保案件逮捕、起訴等程序正常進行下去。
發令不早不晚冰毒剛合成
2013年,武漢警方盯上一條線索:漢口癮君子黃某,本已因吸毒離婚破產,突然間發富起來,3輛豪車頻繁使用,還在化工市場大批量采購化工原料,警方懷疑他制毒。民警連續跟蹤發現,黃某偷偷地將制毒原料運進了漢口一棟居民樓。他十分慷慨地改建破舊樓房,花幾十萬元安裝了一部新電梯,免費供同一單元的鄰居乘坐。他違規在8層樓的樓頂加蓋房子,必須持專門的電梯卡方可到達。他還在樓道、電梯口、電梯轎廂內布下不少攝像頭,把自己的“空中堡壘”保護得無懈可擊。
當年4月初,在縝密偵查的基礎上,武漢警方召集禁毒、特警、相關分局商議行動方案時,一個難題怎么也繞不過去:到底何時才是行動的最佳時間?早了,依據法律可能只能認定未遂;晚了,毒品可能被黃某轉移,搜不到證據。“萬一搞錯了可就打草驚蛇,前功盡棄了。”此時,任何一個方案的提出都意味著巨大的責任。
作為毒檢專家,楊道兵大膽擔當,他認為制作冰毒需要添加氨水和催化劑鋁,若化學反應進行到添加這兩種重要物質時,就是采取強攻的出手時間了,應該可以人贓并獲。
4月9日晚,獲悉空中制毒工廠又在開工,武漢警方吹響收網“沖鋒號”。特警隊員架起空中云梯,借夜幕掩護,冒著生命危險從相鄰的一棟樓越空翻爬至制毒工廠墻邊,悄悄埋伏起來。楊道兵和其他戰友則精準布控在窩點外,密切關注制毒的動向。那一夜他凍得手腳發抖,卻始終沒吭一聲。直到凌晨5點,當聽到毒販正在加氨水和鋁的信息,他立馬向攻堅特警發出了抓捕信號。特警沖進制毒現場,查獲含毒品甲基苯丙胺成分的液體396.5千克、甲基苯丙胺129.98克以及調溫電熱器、真空泵、高溫循環器系統、空壓機等制毒設備。
“制毒反應剛剛完成,毒品還是熱的。這個案子的主要嫌疑人最后被判處死刑。”好幾年過去了,楊道兵仍記得這驚險但又成功的抓捕。
撕開合法外衣揭露毒魔
近年,一些利欲熏心的毒販為規避犯罪風險“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正常化學品經營中,夾帶結構相似、不易辨別的違禁品。若沒有毒檢專家的鼎力幫助,辦案容易迷失方向。2018年,在一起案件辦理中楊道兵憑著過硬技術立下汗馬功勞。
那年初,一家藥業公司私下里參與制販新型毒品活動,其制販毒品的種類、方法、地點等起初并不清楚。
“當時面對種類多、成分復雜的化學品,頭都要搞暈了。一根化學鍵、一個化學元素的不同我們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思考幾個問題。”楊道兵告訴記者。
他沒日沒夜地參與到前期秘密取樣、鑒定工作,從多批次樣品中,分離出瘦肉精、雙唑草腈等不涉及毒品的物質,同時又找出了僅存在于某一次樣品中的國家管制的新精神活性物質成分。
“拿到這個結論,我們辦案子才有底氣!”專案組民警順著他提供的科學依據、合理建議,大膽推進偵辦工作,一舉查獲遠在千余公里外的制毒窩點。行動那天,楊道兵再次披掛上陣,劍鋒對準需要篩查的幾十種可疑樣品,最終鑒定出國家管制的11種新型毒品10余千克,為案件最終偵破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頭雁高飛引領群雁前行
作為工作室負責人,楊道兵不僅自己刻苦鉆研技術,他還組織工作室技術人員編寫培訓教程,對全局基層民警展開吸毒現場檢測和成癮認定資格培訓,累計幫助3000余名基層民警快速提升業務工作水平。
2007年,最高法、最高檢和公安部聯合出臺《辦理毒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要求對“可能判處死刑的毒品犯罪案件,毒品鑒定結論中應當含有含量鑒定的結論”。2010年,市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等單位一起研究出臺相關規定解決辦理毒品犯罪中的含量鑒定問題,楊道兵帶領工作室的同志們奮戰百日,起草了《辦理毒品犯罪案件中毒品含量鑒定工作的暫行規定》《新型毒品含量鑒定取樣方法》《新型毒品含量鑒定實驗室方法》等重要文件,成功破解了困擾基層的毒品含量鑒定技術標準問題。規定出臺至今,工作室已完成300多起案件的含量鑒定,以更精準的物證服務重特大毒品案件的辦理。
在強力支撐實戰的同時,楊道兵還主動開展專業研究和創新,參與“203常用藥物對嗎啡尿檢干擾的研究”獲公安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撰寫的多篇學術論文、組織的課題研究受到全國同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