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胡文勇 通訊員徐飛、李鵬程)一個人做好一件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在專注做好一件事,并且努力把它做到極致。在一起起案件偵查中、一個個現場勘察中、一次次樣本檢驗中,他用痕跡揭露真相,讓“沉默”的痕跡“開口說話”,還原現場,破獲了很多大案、要案、懸案、疑案。
從警40年,他勘查各類刑事案件現場近4000余起,通過痕跡檢驗直接揭露重特大犯罪案件185起,一般案件656起,現場發現提取犯罪痕跡物證案件近1990起,提取率達95%,其中重特大案件發現提取犯罪物證達210起,他就是武漢市公安局江夏區公安分局刑警黃緒榮。
一心只想干刑警 從刑事技術“菜鳥”到領域“專家”
上圖為黃緒榮剛參警時期的照片,照片由通訊員提供。
黃緒榮從小就在江夏金口長大,回憶起小時候,經常會有周邊的部隊單位放映革命戰爭電影,孩童時代的耳濡目染,從軍從警的英雄種子很早就在他心中發芽了。
1979年,高考后的黃緒榮報考了武漢市警校,如愿踏上了從警之路。
“兩年的警校學習后,馬上就面臨畢業分配,當時金口警校剛建成,我們校長推薦我回金口任教,我當時一心就要去刑偵一線,攔都攔不住。”黃緒榮回憶。
就這樣,一顆年輕的種子在江夏公安扎下了根。
接下來,黃緒榮先后擔任武漢市公安局江夏區分局刑事技術組組長,技術中隊副中隊長、中隊長,分管刑事技術副大隊長,武漢市江夏區公安司法鑒定中心主任。他研精勤思、求索篤行、沉迷研究,從當初的刑事技術“菜鳥”,一步一步成為了刑事技術領域的“專家”。
從燒焦的尸體上提取到指紋 讓“沉默”的痕跡“開口說話”
上圖為黃緒榮在無影燈下尋找痕跡,照片由通訊員提供。
對于刑偵民警來說,每個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書,破案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我辦過的案子都是我的寶貝。”在黃緒榮的電腦內,各類案件根據時間和類別清晰排列著,打開一個文件夾,就打開了老黃的話匣子。
2005年的一個盛夏清晨,一位村民在去菜地的途中,在107國道附近的一條廢棄公路旁,發現了一具燒焦的尸體,嚇得老農連忙報警。
黃緒榮等人很快就來到了現場,經過勘察,尸體已被燒得面目全非,沒有辨認的價值,現場也沒有其他任何有價值作案痕跡。
“對于這類案件,我們當時認為熟人作案的可能性非常大,只要確認了被害人的身份,案子就很清晰了。”黃緒榮介紹。
但受當時條件限制,根本沒有監控系統,案發現場渺無人煙,民警走訪了十里八村的鄉親,均沒有發現失蹤人員,死者到底是誰,案件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當時一直無法確定死者身份,我挺焦慮,心有不甘,最后決定還是反過來從尸體上找突破口。”
一個傍晚,云層漸厚,天暗了下來,黃緒榮帶領同事直奔殯儀館。
“我們再仔細看一遍,總會有點線索。”就這樣,一隊人忙活了一晚上,最后目光聚焦到了手指上。
“當時我們發現尸體右手中指灼燒程度最輕,如果能在這里有突破就是最后的希望了。”黃緒榮回憶。
民警小心翼翼地處理,稍有不慎可能導致證據滅失。最終,找到了關鍵證據,一群人大喜,破案有望!
黃緒榮一刻也不想耽誤,提取樣本后直奔實驗室,最終成功提取到了一枚有價值的指紋,此時已是第二日清晨。
經警方調查,死者為大冶人,系同鄉因情感糾葛作案,案件順利告破。
在黃緒榮專注刑事科學技術工作30余年時間里,一起起案件偵查、一個個現場勘察、一次次樣本檢驗,他不斷積累、思考、沉淀,讓“沉默”的痕跡“開口說話”,一件又一件的疑難案件得以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2008年12月,經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公安部嚴格評審被授予痕跡檢驗高級工程師資格(副高級),2018年11月,被授予痕跡檢驗正高級工程師資格。
見證基層刑事技術發展變遷
刑事科學技術是刑偵工作的基礎支撐,關鍵支撐,是刑偵部門的殺手锏,是公安機關核心戰斗力的重要體現。
黃緒榮作為江夏刑事技術的親歷者、建設者和見證者,從激昂青春到老驥伏櫪的歲月輪回,伴隨著江夏刑事技術的成長、變化和發展。
“剛參警那會條件真的很艱苦,同時我也發現在技術檔案管理方面也不完善,為此我們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一套案管標準,直到2005年順利與公安部標準接軌,如今這些寶貝都有專人管理。”說到這里,老黃顯得格外興奮。
從1999年1月份開始,他在全市率先建立“一案一檔”的刑事技術檔案,并親自設計了適合實際操作的現場勘查記錄登記本,該記錄本后來與2005年公安部統一規范的勘查記錄本相似度達90%以上。近22年來,江夏刑偵技術隊共建立檔案2萬余份,所有案件現場勘查檔案資料無一遺失。
2016年,黃緒榮努力爭取上級支持,通過區發改委的立項,率先在武漢市新城區分局建設了刑事科學技術室DNA實驗室,隨后被公安部授予一級刑事技術室。
匠心鑄造使命傳承甘為人梯
黃緒榮在DNA實驗室前留念,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黃緒榮十分注重刑事技術隊伍管理和后備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針對刑事技術民警年紀輕、實戰經驗少的實際問題,他建立了學習制度,通過督促民警自學、組織集體學、實踐中學、自己“傳、幫、帶”。
“年輕人到我這里來,我都會問他三個問題,是否熱愛?是否耐得住寂寞?是否想把它當事業?”黃緒榮覺得,要干好刑事技術工作,熱愛才是關鍵。
他常說,現場好比是一本書,嫌疑人遺留的痕跡物證是文字,如何讀懂它,要看自己的文字功底和邏輯理解能力。
“我把這40年從警的經驗、資源、成果,毫無保留的傳給年輕人,也希望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無悔堅守,勇攀高峰。”
如今,黃緒榮帶領的青年團隊都成為了技術崗上的頂梁柱,江夏公安刑事技術工作常年居新城區分局前列,多次被省廳、市局評為刑事技術工作先進單位,先后榮獲集體嘉獎、集體三等功各一次。3人次榮立個人三等功、5人次受到市局嘉獎,2人被授予省、市兩級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