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警40年,勘查各類刑事案件現場4000余起,通過痕跡檢驗直接揭露重特大犯罪案件185起。
一個個現場勘察中、一次次樣本檢驗中,他用痕跡揭露真相,讓“沉默”的痕跡“開口說話”,破獲了很多大案、要案、懸案、疑案。
他叫黃緒榮,武漢市公安局江夏區公安分局刑警,還有幾天就要退休,告別摯愛的刑事科學技術。
對于刑偵民警來說,每個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書,破案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我辦過的案子都是我的寶貝。”在黃緒榮的電腦內,各類案件根據時間和類別清晰排列,打開一個文件夾,就打開了老黃的話匣子。
2005年的一個盛夏清晨,一位村民在去菜地的途中,在107國道附近一條廢棄公路旁,發現了一具燒焦的尸體。
黃緒榮等人很快就來到現場,經過勘察,尸體已被燒得面目全非,沒有辨認的價值,現場也沒有其他任何有價值作案痕跡。
“對于這類案件,我們當時認為熟人作案的可能性非常大,只要確認了被害人的身份,案子就很清晰了。”黃緒榮介紹。
但受當時條件限制,根本沒有監控系統,案發現場人煙稀少,民警走訪了十里八村的鄉親,均沒有發現失蹤人員。死者到底是誰,案件陷入僵局。
“當時一直無法確定死者身份,我心有不甘,最后決定還是反過來從尸體上找突破口。”一個傍晚,黃緒榮帶領同事直奔殯儀館。
忙活了一晚上,目光最后聚焦到了手指上。黃緒榮回憶:“當時發現尸體右手中指灼燒程度最輕,如果能在這里有突破就是最后的希望了。”
民警小心翼翼地處理,稍有不慎可能導致證據滅失。找到關鍵證據后,黃緒榮提取樣本直奔實驗室,最終成功提取到了一枚有價值的指紋,此時已是第二日清晨。
經警方調查,死者為大冶人,系同鄉因情感糾葛作案,案件順利告破。
早期,刑偵技術檔案管理不完善。1999年,黃緒榮在武漢市率先建立“一案一檔”刑事技術檔案,設計了適合實際操作的現場勘查記錄登記本,該記錄本與2005年公安部統一規范的勘查記錄本相似度達90%以上。據統計,22年來,江夏刑偵技術隊共建立檔案2萬余份,所有案件現場勘查檔案資料無一遺失。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如今,黃緒榮帶領的青年團隊成為技術崗上的頂梁柱,多次被省、市評為刑事技術工作先進單位,先后榮獲集體嘉獎、集體三等功各一次。3人次榮立個人三等功、5人次受到市局嘉獎,2人被授予省、市兩級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嚴運濤 通訊員徐飛 李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