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黃梅縣委書記劉欲曉(右)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泉 金凌云 通訊員 王政 洪濤 吳慕楓
腳踏鄂贛皖三省之地,黃梅是湖北東大門,黃梅戲的故鄉。
口子鎮小池,與江西九江一橋之隔,素有“一座九江城、半城黃梅人”之說。2012年以來,小池先后實施開放開發、改革創新、綠色發展3個三年計劃,發展日新月異。
11月23日,黃梅縣委書記劉欲曉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暢談黃梅如何搶抓今年長江中游三省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機遇,打造湖北跨江合作的樣板區。
黃梅九江分屬兩省,卻勝似一家
靈在人文、潤在山水、雋在風味、巧在心手,劉欲曉用“靈、潤、雋、巧”4字概括黃梅。
劉欲曉說,黃梅是黃梅戲發源地,“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戲”。這里還是全國第一個“詩詞之鄉”,白居易曾在這里寫下千古名篇《琵琶行》。
黃梅春可踏青賞花、夏有避暑漂流、秋來采摘體驗、冬能詠梅觀鳥?!俺贼~不見魚,似面亦非面”的魚面,“正清和雅、碧玉流香”的禪茶,有“中國小漿果”美譽的藍莓,都氤氳著黃梅味道。非遺文化“黃梅挑花”被稱為“無聲的抒情詩、立體的中國畫”。
黃梅與江西九江,歷史上同宗同源,地理上隔江相望,特別是1993年九江一橋建成通車后,兩地交流互動更加頻繁。“雖分屬兩省,卻勝似一家,民間素有‘一座九江城,半城黃梅人’說法?!眲⒂麜哉f。
口子鎮小池2012年上升為省級戰略以來,基礎設施投入過100億元,建成5000噸級的綜合碼頭和“五縱五橫”近百公里城市路網,公共服務、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建成區面積由6平方公里發展到25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由5萬增長到12萬,有縣級大部分的審批權限;臨港產業園聚集企業148家,城鄉居民年收入由6331元增加到20055元,財政收入由8032萬元增加到7.3億元,位居中部百強鄉鎮14位,濱江小鎮蝶變為濱江新城。
“四個一體化”,助推綠色發展
劉欲曉介紹,2019年以來,黃梅以全面實施小池綠色發展第3個“三年行動”計劃為載體,力推黃梅與九江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公共服務“四個一體化”,跨江合作進一步深入。
當好“菜籃子”,在小池等沿江鄉鎮發展蔬菜基地10萬畝,“稻蝦共作”基地30萬畝,九江60%的蔬菜由黃梅供應,小池裕豐農產品物流中心每年交易額超過16億元;工業上,引進承接26家江西企業落戶黃梅;服務業上,引進九江聯盛等商貿企業在小池布點。
黃梅積極對接九江市國家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籌資4.2億元整治長江岸線,百里長江變成綠色長廊。
兩地共同謀劃了九江繞城高速至黃梅工程、國道G105黃梅至柴桑改線工程、黃梅九江過江隧道等項目;共同召開專場招聘會,共建“跨江勞務市場共同體”;雙方合作開通了第一條跨省公交,率先推進醫??缡÷摼W結算、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讓兩地群眾共享合作實惠。
“三破三拓”,合作共贏
“長江中游三省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舉行,對我縣而言,機遇難得,不容錯過。”劉欲曉表示,將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三破三拓”,全力打造跨省合作樣板區。
一破思維定勢,拓地理空間。立足鄂東,依托武漢,面向九江,著眼三省,做到“西融、南接、東聯”。西融——全面融入武漢城市圈,打造圈層外延的重要支點;南接——深化與九江、南昌合作,打造鄂贛合作的“端口”;東聯——聯通長三角和皖江城市帶,打造東業西進的承載地。
二破心理定勢,拓合作空間。打破行政壁壘、門戶之見,扭轉“合作不能吃虧”等心態。劉欲曉舉例說,取消九江一橋車輛通行費,從眼前看縣財政每年會損失1000萬元左右的收入,但從長遠看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極大提升人流商流。醫??缡÷摼W結算,黃梅每年向九江支付異地醫保費用5000萬元左右,看似吃了虧,但方便了群眾就醫。“這樣的合作,我們就要抓實抓深。”劉欲曉說。
三破方法定勢,拓市場空間。從武漢引人才,從九江聚人口,從合肥找項目,變“等靠要”為“試闖爭”,變“找依據”為“創先例”,借勢而為、借梯登高,打造跨省合作2.0版本。
“目前,從黃梅、安慶、九江的發展來看,他有產我有地(九江有產業黃梅有土地),他有需我有供(九江需要的蔬菜黃梅有供應),他有養我有加(宿松小龍蝦產量全國第17,黃梅有小龍蝦加工),完全可以共享資源,縱深推進產業協作。”劉欲曉說。
個性問答
沿山打造富氧山居,沿水打造醉美水鄉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泉 金凌云 通訊員 王政 洪濤 吳慕楓
主持人:黃梅縣黨代會上,您在談到鄉村振興時說:“曾幾何時,我們兒時的酸甜苦辣就在鄉村的日月星辰里;即使現在,我們的悲歡離合也在鄉村的春夏秋冬中。我們要以綠葉對根的情意,用黨政之為、百姓之手推開鄉村幸福之門!”很多網友被深深觸動。這想必跟您的人生經歷有關吧?
劉欲曉:俗話說,樹高千尺也有根。我出生在農村,祖祖輩輩是農民,從小就體會到農事最繁忙、農民最辛苦,現在依然覺得鄉村最美。黃梅是農業大縣,作為縣委書記,帶頭抓好鄉村振興,不僅是責任所系,更是情感所寄。我來黃梅工作3年,一有時間就進村入戶,實地調研大部分鄉村,更加覺得黃梅的農業可為、農民可敬、農村可期。下一步,我們將端好北部山區“果盤子”,充實中部平原“米袋子”,提好沿江地區“菜籃子”,沿山打造富氧山居,沿水打造醉美水鄉,把政策保障兜牢,把監測幫扶抓實,把就業創業做深,把鄉村經濟辦強,精心建農村,實心富農民。
民生福利
3年實施178個水利項目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泉 金凌云 通訊員 王政 洪濤 吳慕楓
主持人:黃梅是鄂東有名的“水袋子”,對水患治理,黃梅有何打算?
劉欲曉:黃梅優于水又憂于水。“腳踩一條江(長江),腰系兩只‘壺’(太白、龍感兩湖),頭頂三盆水(垅坪、古角、永安三大水庫),身披四條帶(古角、垅坪、小溪、考田4條河流)”,是黃梅水系縱橫的生動寫照。每年防汛既要防長江大汛,又要防山洪災害,更要防湖泊內澇。
2020年汛后,我縣啟動實施水利補短板新三年計劃,實施178個水利項目、總投資50億元,建成水利項目109個,完成西隔堤加固一期工程,老縣河、考田河等治理工程基本完成。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從暢通水系、清潔水體、放大水利3個方面,揚水資源豐富優勢,解老百姓水患之憂,同步實施西隔堤加固和“一河兩岸”步道公園工程,建成40公里防洪堤、民生堤、風景堤,高起點治理東西港等南部水港,打造黃梅的“江南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