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消息(通訊員 寧亞飛)10月大的幼兒感冒發燒遷延不愈,背后竟然是駭人的腎母細胞瘤作祟。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泌外III科專家通力協作,一舉根除了這個直徑10厘米、形似幼兒的“第三個腎”的巨大腎腫物。
11月30日上午,父母帶著患兒小語(化名)重返醫院復查,各項結果一切正常。一家人緊緊握著醫生的手連連感謝,小語在滿1周歲之際也收到幸福的健康生日禮。
醫護人員為患者查房。通訊員供圖
2個多月前,來自湖北荊州10個月大的小語持續低燒。原以為是幼兒普通的發燒感冒,然而幾周治療后,小語的癥狀絲毫沒有緩解。“感冒發燒為何這么難治?”心急如焚的父母帶著小語前往當地醫院就診,行上腹部CT提示:右腎有巨大占位性病變。一個直徑10厘米的、外形疑似“第三個腎臟”異物,與右腎緊緊地擠在一起。
嚇壞的小語父母從荊州趕到武漢,慕名向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泌尿外III科主任程帆教授團隊求助。接診后醫生發現小語右腹部見包塊,身體持續發低熱。綜合臨床癥狀和影像學檢查,“第三個腎”高度懷疑為腎母細胞瘤腫物。
余偉民教授介紹,腎母細胞瘤由沒有分化成熟的腎臟細胞異常增殖而來,是兒童十大惡性腫瘤之一,多發病于3歲以下兒童,占兒童腎臟腫瘤90%以上。該腫瘤多為一側發病,主要表現為腹部膨隆或兩側不對稱,少數患兒伴有血尿、發熱、高血壓、厭食等癥狀。
“好在未見腫瘤遠處轉移,需要馬上進行手術治療。”程帆教授指出,腎母細胞瘤一旦確診后,需盡早手術切除。若擱置處理任其長大,將很大程度影響腎功能,嚴重時甚至導致腎臟破裂,同時還有腫瘤轉移的風險。
切除手術需要暴露患側腎臟和腫瘤,同時降低腫瘤破裂風險,采取開放途徑術式是不二選擇。然而僅10個月大的小語對麻醉和術中時間要求頗高。術中不僅要將腫瘤完整切除,還要評估腫瘤播散范圍,方便后期綜合治療。
一個月前,小語被送上手術臺接受精心準備的右腎腫瘤切除術。在程帆教授的指導下,余偉民、寧金卓切開患兒皮膚、皮下組織層及肌層,暴露藏在腹膜后的巨大腫物,其表面血管豐富,并與腸管及周圍組織粘連。歷經2個小時,醫生經過系列操作順利將腫瘤取出。萬幸的是,經反復查找,這一腎母細胞瘤暫未發現體內轉移。
術后第2天拔除腎窩引流管后,小語的體溫、血象等指標也逐漸恢復正常。術后第10天,小語發熱癥狀完全消失,家人懸著的心也終于放下。
專家提醒,中國每年約有3萬-4萬名兒童確診腫瘤,這意味著,平均每天就有近百例新增病例出現,惡性腫瘤已成為兒童第二大致死原因。由于兒童腫瘤的特殊性,以及近年來早期診斷和規范診療水平的大幅提升,如今兒童腫瘤的整體生存率已經能達到80%以上。因此,家長不必過度恐慌,兒童腫瘤并不等于絕癥,在科學、規范的積極治療下,許多患兒有機會實現康復,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