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供電所是供電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點多面廣,事務瑣碎。為了讓村民享受到與城市一樣細致快捷的服務,數字化供電所應運而生。
云夢縣胡金店供電所,轄區面積63平方公里,服務村民1.6萬多戶約6.8萬人,還要管理10千伏線路153公里,而全所總共只有22個人。22個人,如何精細服務6.8萬村民呢?原來,這個供電所有一個聰明的“數字大腦”。11月30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這里一探究竟。
這里看起來是一個普通的供電所,但辦公室內安裝了一臺智能計量周轉機柜,墻上掛著一體化大屏電腦,有三個座位的業務指揮中心安在辦公室正中間。
今年,國網湖北電力開展數字化供電所試點,胡金店供電所是全省15個試點之一。平時,臺區經理要負責對接裝表業務、電費征收、故障報修,外勤工要負責應急搶修、日常維護、農網改造等工作。每一項工作完成,還要一一記錄在紙質檔案上。
今年5月改造后,處理起這些繁瑣的日常業務,供電所職工們明顯感到更輕松了。
“過去日常工作大量依靠人力巡查,表格檔案等也要手工填寫,耗時多效率卻不高。”胡金店供電所所長胡木說。這不利于提升供電服務質量,比如村民家的電表發生故障或電路漏電,臺區經理可能很久發現不了,既不安全又損失電能。由于信息傳遞、匯總比較慢,供電所分派人力提供服務的反應速度也就難以提升。
改造后,村民家的電表全部換成了具備HPLC遠程傳輸功能的智能電表,用電數據實時傳回,可直接顯示在大屏幕上。平時,供電所員工人手一個手機終端,不僅可以在終端上查看各種數據,一旦發現故障或問題,可直接通過終端反饋回供電所,反應迅速大幅提升。
供電所反應速度加快,客戶體驗有了明顯改善。在鎮里開養雞場的燕金平,今年5月投產時報裝一條低壓線路,供電所綜合監控平臺調派人員、器具,僅用半個月就為他免費安裝好了電桿、電線以及變壓器。“供電所還定期來幫忙檢查線路,養雞場投產至今運轉良好。”燕金平高興地說。
速度提升的同時,管理也更為精細化。在供電所器具倉庫,每一樣工器具上都安裝有物聯網芯片,將其拿出倉庫,電腦會自動記錄出庫。員工們的安全帽里還裝有定位裝置,供電所可以按照“作業照片+工單軌跡”來核查工單任務是否按質按量完成,保證了員工工作任務的真實有效性。
由于客戶的用電數據全部電子化,使用電腦RPA流程機器人還可自動生成報表,以往每天要耗費1個多小時填的一張表,如今3分鐘就搞定了。在外勤工作上,供電所積極使用無人機巡線,截至今年10月,無人機共計發現線路缺陷132處,線路跳閘次數同比去年下降47%。
人力、時間省下了,供電所員工們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務上。“績效考核方式也隨之改進。”胡木介紹。所里15類業務考核都有相對應的積分值,線上流轉各項工作任務后,用移動終端里的工單數據支撐績效積分考核,讓勤快的員工有更大激勵,讓懶散的員工藏不住。通過一系列優化,所里用工效率提升21%,員工平均收入同比去年上升19.7%。
近年來,國網湖北電力加快數字化轉型,驅動發展方式、生產模式和治理形態變革,試點數字化供電所也是轉型的舉措之一。未來,將綜合運用“大云物移智鏈”技術,打造更多“感知敏捷化、作業移動化、服務精準化、管理可視化、運營智能化”的數字化供電所。
(湖北日報訊全媒記者 彭一葦 通訊員 余健兵 萬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