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周丹 實習生 聶帆 李淇
最近,因自稱“炒菜界的海底撈”,小放牛被海底撈告上法庭,起訴并索賠百萬元。
“飲品界的愛馬仕”“豪宅界的勞斯萊斯”等宣傳語,屢見不鮮。對此,專家表示,作為市場中的后來者,靠蹭熱點、傍名牌求“出圈”,終究是不長久的,沒有法律意識和商標意識,長遠來看必定會吃虧。
海底撈稱此前已多次溝通交涉
上月底,河北小放牛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與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相關侵害商標權糾紛一案開庭審理。因“小放牛”在河北經營多年,在餐飲行業頗具影響,迅速引發熱議,還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12月2日,極目新聞記者聯系了海底撈公共事務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小放牛未經授權,在其店鋪的海報、菜單、座牌等眾多裝潢以及官方微信公眾號、網絡媒體等宣傳中,都使用了“海底撈”品牌字樣,并將其作為主要宣傳用語。“我方自2020年5月起,先后通過公函和律師函溝通交涉,希望該公司停止侵權,均未獲得解決。”
該工作人員表示,作為餐飲從業者,歡迎同行之間的交流,相信互相借鑒能夠推動行業的進步。不過,所有的商業行為都應該在法律框架下進行,因此“希望通過法律途徑維護知識產權和商標品牌的合法權益”。
記者在大眾點評APP上搜索“小放牛”,此前被傳的“炒菜界的海底撈,服務不滿意免單”等宣傳語已經看不到了。而在店鋪評價中,有顧客表示“到座位上后,點菜的都是蹲式服務……這樣過于夸張的服務,對于本社恐來說還是稍微有些心理壓力。”此外,“炒菜界的海底撈”“服務學海底撈”等類似評價不少。
對此,小放牛相關負責人回復稱,并未想過“攀附”海底撈,只是提煉出顧客感興趣的內容作為傳播點,并表示海底撈一直是行業學習的榜樣。
對于這次海底撈的起訴,小放牛方面表示:不管結果如何,都會尊重和接受最終的司法判決,未來仍會將行業優秀者當作榜樣,努力打造自身品牌。
專家稱找到自身亮點才能長久
消息一出,有業內人士表示,蹭大牌流量,是不少商家經常使用的一種營銷手段。
那么,這種手法是否可取呢?
武漢大學經管學院吳先明教授表示,靠蹭熱點、傍名牌作為營銷手段,終究是不長久的,沒有法律意識和商標意識,長遠來看必定會吃虧。
記者注意到,在該事件發酵之前,小放牛的品牌知名度主要集中在河北本地市場。而如今,隨著網友熱議,也算是走入了全國大眾的視野,引發關注。
“如果小放牛此次敗訴,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是用負面信息獲得的關注。對企業來說,要想長久經營下去,各方面都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內運行。”吳先明提醒,以某知名毛肚火鍋品牌為例,其營銷策略是以一個挑戰者的身份,形成了一個新的品牌,讓毛肚成為其品牌的招牌。“即使在某些方面,也有借名牌造勢,但是他們并沒有在明面上完全借用,而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著獨特的個性化差異,從目前局面來看,現在發展勢頭也很強勁。”因此,針對強者找弱點,同時找到自己的亮點,來突出宣傳自己的特色,逐漸形成口碑,才是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