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生產的產品銷往武漢,卻需先漂洋過海到日本;而今,已能直送武漢——
從60天到3小時:兩項“國標”背后的故事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汪子軼 通訊員 郭姍姍 謝萍慧
4年前,隨州生產的電子化學品原料銷往170公里外的武漢,竟需“漂洋過海”到日本,輾轉60余天。現在,這些產品直送武漢,只要3小時。
這是發生在湖北晶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故事。從60天到3小時,究竟發生了什么?
11月29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湖北晶星,探尋其兩項用于“光芯屏端網”產業的重要產品,告別“出口轉內銷”背后的故事。
“隨州造”需貼“日本牌”
微電子、光電子元件、半導體生產中,都離不開二氯硅烷等特殊的電子氣體,它們的純度和潔凈度,決定著電路和器件的精度與質量。
多年來,我國部分電子化學品長期依賴于進口,成為制約“中國芯”的因素之一。
2014年,專攻特種氣體生產、分析檢測的湖北晶星自主研發出電子工業用四氯化硅。2015年,湖北晶星又開始生產電子工業用的二氯硅烷。
新產品下線了,技術指標達標了。然而,它們在進入市場時卻屢屢碰壁——因國內無相應標準,無法通過檢測認證,并獲得“市場通行證”。
無奈之余,這兩種國產產品開始了奇特的“旅行”——從湖北先出口日本,在日本經過檢驗認定后,貼上日本標簽,再從日本出口到中國銷售。如此,從隨州的工廠出貨到武漢的下游企業收貨,一般需歷時50天至60天。
三年“磨”出兩項國標
面對尷尬的“出口轉內銷”,湖北晶星質量總監張國光意識到,標準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的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沒有標準這塊“敲門磚”,產品就無法順利進入下游用戶的生產線。
如何破解困局?2016年起,湖北晶星開始積累“標準力量”,終于在2018年制定了這兩項電子化學品原料的企業標準,并獲得了長飛光纖光纜有限股份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客戶的信賴。
進一步打開市場,必須掌握國家標準的“話語權”。湖北晶星通過隨州市市場監管局,請來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以下簡稱“省標質院”)的專家,攜手制定電子工業用二氯硅烷、電子工業用四氯化硅兩項國家標準。
兩家聯合,帶領原料使用單位、生產方、氣瓶生產企業、標準所科研人員等相關方,從2017年開始深入調研、分析。起草小組將海外產品的企業標準和中國國內實際生產情況相結合,編制標準草擬稿,并先后赴昆明、上海、武漢,多次召開全國性的標準討論會,征求多方建議,打磨標準內容。
寶劍鋒從磨礪出。2020年7月,湖北晶星、省標質院報送的標準,通過了國家評審,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頒布《電子工業用二氯硅烷》和《電子工業用四氯化硅》2項國家標準,涵蓋了兩種電子化學品原料的技術要求、檢驗規則、試驗方法、標志、包裝、運輸、儲存及安全的要求,填補了我國在半導體原材料生產工藝和分析檢測技術方面的標準空白。
每年節省進口95億元
有了標準助力,湖北晶星迅速叩開國內市場大門——
據張國光透露,由湖北牽頭制定的這兩項國家標準均高于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發布的國際標準。自國標制定以來,湖北晶星的產品已順利獲得日本、德國等國多家國際知名企業的認可。
2020年后,湖北晶星向世界最大光纖制造廠商之一美國康寧公司出口電子化學品原料2000余噸,向長飛光纖供應的電子工業用四氯化硅從2017年的每月5噸提升到每月40噸。
省標質院專家稱,隨著電子化學品需求規模快速增長,產品質量升級迫在眉睫,這兩項國標制定發布,解決了我國部分電子化學品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有了標準,國產原料“自由流通”,解決了集成電路原料的重點難題,助力“中國芯”高質量發展。
據測算,這兩項標準每年能為我國節省進口二氯硅烷和四氯化硅總額95億元,同時影響我國下游產業353萬噸電子化學品原料的價格波動,影響下游國內電子化學品規模超29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