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布、釀酒、織布、制作胭脂口紅……2016年,李子柒把中國傳統文化帶入短視頻平臺,并迅速吸粉千萬成為當之無愧的現象級網紅;如今又有“張同學”分享鄉土生活日常成為網絡大V。在這些網紅爆紅的背后,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于傳統文化、鄉村生活濃厚的興趣和熱愛之情。吾心安處是故鄉,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不變的始終是中國人濃厚的鄉土情結。經歷了社會變革發展,城市延伸、城中村出現、鄉村城市化,鄉土情結始終縈繞在人們心頭揮之不去,成為代代人走出去而又回來建設家鄉,民族向前發展的不竭力量。
鄉土情結根植于中國文化之中,新時代鄉村的發展和振興為鄉土情懷提供沃土。鄉土情結是什么?是王維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是項羽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是船家女的“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家鄉,對于每個人來說更像是一枚符號,是親切的鄉音、家里亮起的溫暖燈光,是無論走多遠也會等你回來的避風港。100年前家鄉是破舊的房屋、飛揚的塵土,是文學作者筆下不得不離開而又魂牽夢縈的地方;100年后,家鄉是短視頻里簡單富足的生活,是城市里接觸不到的田間地頭,是快節奏時代下難以尋覓的寧靜。100年間鄉村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從脫貧攻堅到實現全面小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詞。城市飛速發展之下,鄉村的美麗逐漸成為現代人的心之所向。當目光回轉,人們開始在短視頻平臺上發現鄉村的寧靜祥和。張同學視頻下“喜歡這樣的生活”“不知道在看啥,就是愛看”這樣的評論高居點贊前列不無道理。脫下“不方便”“落后”這樣的標簽,鄉村生活開始展現出獨有的魅力,憑借生活簡單、充滿溫情、無拘無束這樣的優勢而成功“出圈”,成為大家鄉土情懷的凝系之處。
鄉土情結蘊含著對家鄉的依戀,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可,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李子柒的視頻不簡單嗎?割菜、掛柿子、做披風、腌菜、糖畫……她的視頻可能是中國大地上任何一位農民一生的縮影;簡單嗎?在這一生的縮影中包含的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結晶,我們能從一顆麥子、一抔泥土中感知天氣的變化,能用最有效的辦法對抗天災,這些智慧在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里、在文化長河里熠熠生輝。大家對于李子柒生活的認可,源于對傳統文化的欣賞和尊重。在大力弘揚鄉村振興的政策下,更需要這樣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老一輩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飲食文化、與自然共處的智慧是不可替代的財富,是培養文化自信的資本、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
鄉土情結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鄉村是靈魂歸處。把握鄉土情結,厚植文化自信,大力振興鄉村。信息時代下,短視頻平臺的快速興起讓大眾的偏好能夠更直觀地展現出來,讓我們看到隨著城市發展、國家強盛,群眾心中越來越濃烈的鄉土情結以及文化認同感。2020年返鄉創業人數首次超千萬,當鄉土情懷轉化為實際行動,就能為鄉村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有生力量。充分利用好信息平臺,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激發更多人心中的家國認同感,培育新一代的文化自信。鼓勵更多展現新時代鄉村風貌的視頻、博主亮相,為鄉村發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傾斜,讓那些思鄉游子也能放心返鄉創業,為生長于斯的土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鄉村不再成為回不去的遺憾,而成為更多年輕人成長、奮斗的搖籃。終有一天,我們無需對著視頻感嘆鄉村生活的美好,可以自豪地站在家鄉的土地上成就自己的人生。
稿源:荊楚網
作者:祁星蓓(武漢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