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受期待的首屆“讀客科幻文學獎”頒獎典禮于線上隆重舉行,五月羽毛、蔡雨恬、仇昕、黃戩、老碳子等五位金獎選手脫穎而出。北大教授戴錦華、復旦教授嚴鋒出席頒獎禮,劉慈欣在線上向參賽的青年科幻創作者們祝福寄語。
“讀客科幻文學獎”以“發掘中華科幻天才,共榮科幻文學未來”為使命,參加的科幻作家年齡均在18—30歲之間。參賽作品題材廣泛,視野廣闊。年輕作者們并沒有陷入陳舊老套的故事模式中,充分地體現了中國Z世代青年作家的獨特視角,為中國科幻的未來打開了很多可能性。決賽以近期科幻小說、科技創新領域最熱門的話題“元宇宙是人類未來嗎”命題,在網絡上也引發了熱議。
隨著Facebook宣布改名“Meta”、中國第一家元宇宙協會機構成立、韓國發起成立了“元宇宙聯盟”……“元宇宙”似乎已被認定為繼移動互聯網之后的又一種全新的互聯網形態。虛擬與現實結合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直接坦言:“對于我來說,(元宇宙)這個詞本身真的沒提供什么新的東西,它無外乎是科幻寫作的某種世界構架。”的確如此,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游者》早已創造過大腦與網絡互聯、人工智能覺醒、亡靈存活于代碼中的世界。波蘭科幻天才斯塔尼斯瓦夫·萊姆,1971年就在《完美的真空》中模擬了人類創造元宇宙的全過程。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直言:“其實劉慈欣是元宇宙的先行者和預言家,比如他在《三體》就用了元宇宙的方式去招兵買馬。”隨后,嚴鋒發表了他對元宇宙的看法。他把“人類的虛擬化”看作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他認為“元宇宙”能夠把很多人類的技術、文化,包括人性發展,都結合在一起,同時又滲透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藝術、教育、生活、社交、購物等。
著名科幻作家陳楸帆也認為,可以批判或擔憂技術的進步,但不要拒絕。作為科幻創作者和科技產業者,要做的其實就是把技術的進步引向積極、正向、為絕大多數人謀福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