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是第十個“全國交通安全日”。農村道路交通安全關系到民生,關系到社會大局穩定,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近年來,農村道路交通事業不斷發展,道路延伸,路面得到硬化改造,農村機動車和駕駛人迅猛增長,但隨之而來的是安全事故增多,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農村道路是廣大農村群眾的“幸福路”“致富路”,而“走得安全”“走得好”才是通向幸福和富裕的關鍵一步。所以,強化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確保農民群眾出行安全,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社會化長效管理工作機制。當地黨委政府要把農村道路交通安全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逐級負責的社會化、網絡化、規范化的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機制。黨委政府和交通運管、公路路政、安全監管、公安交警、農技管理等職能部門,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聯席會議制度、安全責任考核制度及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定期召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聯席會議,認真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拿出具體工作措施,徹底解決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難題。
加強宣傳教育,努力提高村民交通安全意識。高度重視農村地區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充分發揮鄉鎮交通安全部門的作用,調動村交通安全信息員的積極性,建立、完善公路沿線“交通安全示范村”,使廣大農村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以“全國交通安全宣傳日”活動為載體,加強與鄉鎮學區、文化站、電視臺的協作,利用組織送文藝下鄉、電視專題節目、學生交通安全室外課堂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交通安全宣傳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在群眾聚集、人群稠密的場所,通過擺放交通安全圖片、播放宣傳光盤、散發宣傳單等形式進行交通安全宣傳。以身邊的典型案例現身說法,尤其是以非客運車輛以及摩托車、農用車肇事的慘痛教訓,使農民群眾直觀地認識到交通事故猛于虎的嚴重危害性,進一步提高農村群眾特別是駕駛人的交通安全常識普及率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進而增強對自身交通行為的自律性。
加強基礎建設,提高農村道路交通管控能力。根據道路交通量增長幅度和管理任務的實際情況,配足交警警力編制,充實人員、裝備、車輛,建立基本經費保障制度。加大對科技強警的投入,農村主干道安裝足夠電子卡口,主要集鎮、路口設置交通信號指揮系統,增添必需的移動測速設備,充分發揮高科技裝備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進一步提高戰斗力,讓民警從機械性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擴大管理范圍,提高非現場執法率。同時,要充分利用農村基層組織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選拔培養一批鄉鎮村治保主任和熱衷于道路交通管理的社會人士擔任“編外交警”,形成縣、鄉、村、組四級道路交通管理力量,協助公安交警部門管理農村道路交通。
加強隱患整改,有效改善農村道路通行條件。政府要將鄉村道路設計、建設和管理納入正規化、法制化軌道。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完善農村道路的交通標志標線,對不符合工程技術標準或安全隱患突出的路段進行及時排查整改,完善交通安全設施,消除事故隱患,改善農村道路通行條件,為有效預防和減少農村道路交通事故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不定期開展重點車輛駕駛人排查工作,尤其對農村地區記分滿12分的重點車輛駕駛人及初領證駕駛人開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動,進一步宣傳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其遵章守法自覺性,把事故防控工作做實、做細、做好。
農村道路交通的安全、暢通、有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新道路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各部門的共同關注和協作,才能切實治理好道路交通安全隱患,預防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確保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為群眾安全出行保駕護航。
稿源:荊楚網
作者:陳虎(宜昌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