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丁維
通訊員 段俊杰
“我承諾: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踐行志愿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奉獻力量。”中國青年志愿者的誓詞總是以無聲的方式回蕩在田間巷尾、在國際賽場、在戰疫一線、在抗洪前沿……志愿者,他們是最普通的人,卻用無私與愛,描繪最溫暖的底色。
12月4日,為慶祝第36個國際志愿者日,共青團湖北省委、省文明辦、省民政廳等單位聯合舉辦“12·5”國際志愿者日示范活動暨“致敬志愿者——志愿公益創造營2021”展示活動,讓志愿者登上自己的舞臺,展示與愛同行的公益人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支教團17年扎根西部,為山區孩子點亮希望之光;武漢市江岸區蝸牛家園心智障礙人士服務中心給來自“星星的孩子”一個溫馨的家;襄陽草草義工協會常年關注困境兒童與抗戰老兵……據悉,湖北注冊志愿者已達980多萬人,志愿服務組織達3.9萬余個,每6位湖北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志愿紅”遍布荊楚大地。
無臂志愿者劉細谷:
愛心涌向7000多個殘疾兄弟
57歲的劉細谷,與別的志愿者不一樣。他是一位失去雙臂的殘疾人,同時,他是全國殘運會冠軍、湖北勞動模范,還是服務7000多名困難殘障人士的志愿者。
劉細谷在活動現場
劉細谷來自咸寧崇陽,9歲時因觸電而永遠地失去了雙臂。但他沒有沉淪,而是學會用雙腳自理生活,不僅能挑擔、做飯、穿針引線,還學會了游泳、放映電影、使用電腦。更讓他自豪的是,他是全國第一個用雙腳做木工的手藝人。
1984年,劉細谷參加全國第一屆殘運會獲得1金3銀,在省級殘運會上先后獲得15金、3銀的好成績;1989年,他榮獲湖北省勞模榮譽稱號……
即便收獲很多榮譽,但因殘疾沒能完成學業成了他心中的遺憾。為此,他把家里改成文化室,靠撿破爛、做木工自籌購書資金,共購買了6000余冊圖書,先后有18名青年在文化室自學考上了成人大學。
2010年,劉細谷發起并成立了“崇陽縣殘疾人志愿者協會”,個人累計捐贈30多萬元用于扶貧助殘,在他的號召和感染下,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也紛紛伸出援手。
目前,他所在的志愿者團隊已有300多名志愿者,其中95%都為殘障人士,以互幫互助的形式為崇陽縣7000余名困難殘疾人家庭帶去溫暖,資助10多名殘障少年圓了大學夢。
今夏河南水災,劉細谷發動募捐,“20元、50元、100元……”一個下午的時間,崇陽縣殘疾人志愿者協會群募集到11400元善款。因車禍失去雙腿,靠著做木工養活孩子和老母親的汪忠興,家庭并不富裕,卻仍堅持捐了100元,他說:“以前是別人幫助我,現在總算有機會換我幫助別人?!?/p>
“做公益,不僅僅是為幫助他人,更是為告訴更多的殘疾人兄弟姐妹,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價值,不放棄自己的人生?!?劉細谷說。
草兒媽媽耿輝:
喚醒“草草”蓬勃生命力
在襄陽,提起耿輝,大家都很陌生,但講起“草兒媽”,幾乎是無人不知。
2008年的一天,耿輝帶著女兒去襄陽市兒童福利院,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突然撲上前來,沖著耿輝喊“媽媽”,這一聲“媽媽”瞬間觸到了耿輝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旁邊一群小朋友見狀紛紛圍過來要抱抱。自此,她成為福利院一名“愛心媽媽”。
耿輝與草草義工協會志愿者陪伴留守兒童會志愿者陪伴留守兒童
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愛心行動,每逢周末就一頭扎進福利院、養老院,為那里的老人、兒童以及殘疾人送去幫助和關懷。2009年5月1日,耿輝正式以“草草”之名建立了襄陽義工QQ群,12年的時間里,草草義工協會由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目前四千人之多。
在她的帶領下,草草義工協會將愛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周末爸媽”撫慰孤殘兒童,“愛之翼”項目扎根山區助教幼童,“益成長”、“攜守情”關懷留守兒童,“益路陪伴”常態化幫扶600多名困境兒童……還有針對殘疾人、留守婦女及抗戰老兵的專項關愛項目,拳拳愛心、涓涓細流,數年如一日水潤無聲地溫暖襄陽古城。
耿輝與草草義工協會志愿者為孩子們講故事
2017年,“周末爸媽”項目榮獲全國“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項目。草草義工協會連續四屆在全國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中取得了兩金兩銀和一個示范項目提名獎。耿輝也先后被評為第十一屆“中國優秀青年志愿者”稱號、2018年“學雷鋒志愿服務全國最美志愿者”稱號。
“萱草在我們國家是母親之花,也是母愛的象征。希望我們努力,能讓困境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收獲溫暖與愛,像小草一樣,堅韌蓬勃生長,也希望我們的志愿者能如同草兒一樣,在廣袤的大地上扎根。”耿輝這樣解釋草草義工協會的名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支教團:
17年接續星火之光
韓鵬,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支教團團長。準備完本科大四的論文答辯和畢業事宜。2020年9月初,他就趕往恩施巴東,即便推遲一年再讀研究生課程他也覺得值得。 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是由團中央、教育部聯合組織實施的青年扶貧接力計劃全國示范項目,從1998年一直持續至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從2004年起加入,已有134名地大志愿者先后奔赴陜西、云南、江西、湖北等地山區從事為期一年的基礎教育工作,將青春與熱血揮灑在中西部廣袤大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長夏令營
韓鵬翻開此前2006年支教團師兄孫步陽、梁尚昆的支教日記,里面詳細記錄了當年的支教場景。“春天的黃土高原,是沙塵暴肆虐的時候。我躲在窯洞里,一張口,就滿嘴都是沙子,眼鏡上落上一層厚厚的灰?!薄皠偛鸥咭黄甙嗟母咧举t把僅有的熱水讓給我洗腳。來到這里以后,孩子們的樸實時常打動我們,該拿什么來回報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呢?”
“相比10多年前,我們現在的支教條件好很多了?!表n鵬說,但物質生活的改善,并不等同于孩子的成長環境改善。我支教的巴東縣水布埡鎮長嶺初級中學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陪伴,他們的心理需求很少被關注,有的孩子較內向、有的不敢表達自己。
為此,支教團對接地大心理科學與健康研究中心在巴東縣水布埡鎮長嶺初級中學設立示范點,組建工作隊,定期赴巴東開展中學教師心理危機干預能力培訓等,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韓鵬在支教點巴東縣水布埡鎮長嶺初級中學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的信念從來沒有改變,為大山的孩子推開向外飛翔的窗。”韓鵬說,今年夏天支教團又收到好消息,云南楚雄支教點龍江中學學生董學文、李云江分別被北京體育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錄取。 星火之光的接力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