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西藏自治區就業援藏暨區外組團式市場化就業工作現場推進會在黃石召開。
全國17個省市援藏工作隊,西藏6個地級市、1個地區以及我省武漢、宜昌、襄陽、黃石人社局、援藏辦主要負責人相聚磁湖湖畔,交流就業援藏工作。
黃石,距離西藏3000公里之遙,為何成為此次推進會的舉辦地?
因為這里有80余名藏族大學生!他們勇敢走出西藏,成為“新黃石人”。
從“山之南”到“湖之北”
“丟,丟,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
“大家站好,準備拍球。”
冬日暖陽下,大冶市尹家湖幼兒園操場成為歡樂的海洋。這邊,兩名藏族幼師旦增赤列、拉珍拉著小朋友們的手圍成一個大圈,投入地帶他們做游戲;那頭,兩名藏族幼師尼瑪央吉、米瑪羅布正在整隊,帶小朋友拍球。他們穿著藏裝,笑容特別燦爛。
12月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代表實地觀摩黃石就業援藏情況,走下雪域高原的藏族大學生們朝氣蓬勃,給參會代表們留下深刻印象。
在湖北聯新顯示科技有限公司,與會代表走進生產車間參觀通道,公司負責人介紹身后一位藏族女生:“這是去年12月入職的益西曲珍,畢業于西藏民族大學,下面由她負責解說。”益西曲珍接過話筒,大大方方帶著大家繼續參觀,略帶藏語口音的普通話,贏得熱烈掌聲。
黃石新興管業有限公司廠區內,藏族大學生們跳起歡快的鍋莊舞,表演完畢,他們各自“抖”出一條潔白的哈達,獻給遠道而來的客人,將熱烈的氣氛推向高潮。古桑才旦來自喜馬拉雅山南麓洛扎縣,入職新興管業1個多月,已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溫暖,“每天都很充實,未來可期!”
西藏山南籍高校畢業生赴湖北組團式市場化就業,從2020年探索起步,如今已有118名大學生在我省走上滿意的崗位,其中84人入職黃石15家用人單位,另外34人在武漢兩家企業就業。
“從‘山之南’到‘湖之北’,他們實現了人生理想,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使者和西藏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為更多人打開一扇了解西藏的新窗口。”西藏自治區人社廳副廳長達娃次仁說。
湖北就業援藏另辟新路
何為組團式市場化就業?
湖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領隊、山南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李修武介紹:所謂“組團式”,就是組團參觀考察、組團應聘就職、組團服務管理、組團鍛煉培養;所謂“市場化”,就是依托企業資源,雙向選擇,自主錄用,定向培養,幫助高校畢業生成長成才。他說,受獨特的氣候、人文及家庭觀念等因素影響,西藏大學生到內地企業上班的意愿并不強。
過去,西藏大學生就業主渠道是考公務員、事業編制,以及公益性崗位。但隨著政府機構編制精減,公益崗位日漸飽和,就業路徑越來越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財政包袱越來越重。另一方面,西藏高質量發展亟需的管理、經營、技術人才又十分短缺,這種結構性矛盾倒逼就業援藏必須另找新路。
西藏自治區外組團式市場化就業應運而生,湖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率先作出探索。
2020年12月,首批28名山南籍高校畢業生赴黃石就業,半年后,39名山南籍高校畢業生赴黃石開展就業體驗。
2021年9月,10余家湖北企業赴山南開展專場招聘,此后70余名山南籍高校畢業生赴湖北就業。
探索中,湖北與西藏、黃石與山南緊密合作,加快推進。
2021年7月,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關于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進一步做好我省對口支援西藏工作的實施意見》,決定吸納更多大學畢業生到湖北就業,打造“鄂藏情”組團式市場化就業援藏品牌。
黃石市實施專項行動,將山南籍大學生納入“新黃石人”發展計劃,組織開展“優選黃石”“建功黃石”“融入黃石”三大主題活動。山南市增設專項資金1500萬元,在生活、交通和家庭獎勵等方面給予補貼,同時組建山南市駐湖北就業援藏聯絡站,提供“管家式”服務,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
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12月2日,首批赴黃石就業1年的山南籍大學生,每人獲得約9.7萬元補貼。據測算,他們穩定就業5年,每人可領取各種補貼最高將突破30萬元。
“在黃石就業,不僅工資待遇穩定、發展空間大,政府還出臺了許多政策,解決了食宿、交通等實際困難。”入職湖北博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白瑪曲珍說,激勵政策吸引越來越多的西藏大學生赴湖北就業。
用人單位也能獲得補貼。勁牌有限公司吸納就業10人以上,獲得一次性獎勵5萬元;黃石新港(物流)工業園獲得社會保險補貼、培訓補貼6.2萬元……這些,都得益于鄂藏兩地一系列政策支持。
以住房、生活補貼為例,對在西藏外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自治區人社廳出臺激勵政策:按當年當地最低工資標準50%給予住房補貼、生活補貼,補貼時間最長5年。山南市再做加法:給予山南籍高校畢業生住房補貼每人每月350元,按當年當地最低工資標準100%給予月度生活補貼,補貼時間最長5年。黃石市也給予租房購房等補貼,并落實人才公寓,拎包即能入住。
各項激勵政策疊加,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大大增強了自治區外就業的吸引力。
從最開始的200多人,到今年突破2400人,西藏大學生走出西藏就業,正在成為新趨勢、新時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洋 黃石市援藏工作隊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