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外疫情復雜嚴峻,而國內疫情防控常態化,經濟發展成為全球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眼下,我省空中國際貨運勢頭強勁。
數據顯示,前11個月,武漢天河機場累計完成貨量28.4萬噸,同比2019年增長27.3%,其中跨境電商及國際快件累計進出港4809萬票,是2019年全年的30倍有余。從海外進來的貨品有哪些,又是如何做好防疫消殺的呢?12月2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湖北機場集團航空物流公司貨站經營部C3倉庫,實地探訪國際貨物入漢“第一關”。
三次消殺,嚴防死守
C3、C4,分別是天河機場國際貨物出發和到達的庫區,兩個庫區之間被封閉,這是今年8月以來國內疫情零星散發后的新舉措。走進C3庫區,只見貨運卡車接連駛入,1.1萬平方米的倉庫內堆滿了經過消殺的“國際貨”。
據介紹,國際到達貨物以精密儀器、汽車配件、日用消費品、機械配件為主。目前,天河機場已停止冷鏈貨物入境,從源頭上切斷病毒通過冷鏈傳入的風險。
進入倉庫前,記者被帶到一個防護用品齊全的小房間,桌子上擺滿了酒精、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用品,登記簿上詳細記載著來訪人員進來的時間、緣由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所有進入倉庫的人員都需要在這里穿上隔離衣、戴上白色橡膠手套、帽子等防護物品。
庫區里,叉車來回穿行,堆放著剛剛消殺完的貨物。在這里,貨運作業區被分為橙區和綠區,分別對應不同的防疫等級。湖北機場集團航空物流公司貨站經營部國際業務室副主管胡婧“揭秘”說,除了橙區和綠區,作業區域還有記者無法進入的紅區。紅區就是飛機抵達后的機位區域,這里風險級別相對較高,只有著“二級+”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才能進入。在這里,空運來的貨物將進行第一次消殺,消殺側重于航空器內部以及集裝板外包裝。
靜置半小時以后,這些“國際貨”將用拖車頭從紅區拉往橙區,在這個過程中會經歷第二次消殺,也就是地感噴霧消殺。第二次消殺的側重點是產品集裝板外包裝。
在綠區和橙區的交界處,記者看到,7名穿著白色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正在清點從紅區消殺過后運來的貨物。在這里,第三次進行的消殺被稱為“六面消殺”,能夠確保防疫消殺無死角。最后貨物從橙區來到綠區存放,報關報檢后即可離開倉庫,進入武漢市區。
據了解,最快4小時,“國際貨”可以走完全部流程,離開倉庫。
特殊的“14+”工作模式
國際貨運以出港為主,進港為輔。天河機場的國際全貨機航班主要集中在02:00-06:00之間,這就需要工作人員輪流換班,晝夜守護。
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為保證正常生產,一些精密儀器仍需從海外市場進口。為了保證到港貨物的安全,按照省市政府要求落實分區管理要求,國際貨運到達流程中的工作人員已經成倍增長。
胡婧說,紅區是航空器入境的第一站,這里的工作人員風險級別最高,因此他們的工作模式是,在紅區工作14天后在機場就地隔離14天,隨后回家居家隔離14天,既保證工作人員安全,也保障廣大市民的安全。
此前,工作人員大都回家食宿。眼下,在紅區和橙區工作的員工均必須在機場指定的區域住宿和飲食,嚴格與綠區的工作人員區隔開來。
針對工作中,紅區和橙區工作人員產生的廢棄防護用品以及國際貨物產生的廢棄包裝,機場劃定了專門的廢棄區域,由黃陂區相關專業醫療垃圾處理機構集中處置。
根據要求,橙區工作人員是“工作14天,就地隔離7天,居家隔離7天”的工作模式。從綠區輪班到橙區的第一天,消殺員李紫來說,從早上六點半至下午六點半,除開吃飯一天大概需要工作11小時,主要工作就是負責貨物的最后一道消殺。李紫來說,工作的時候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也不能看手機,會有點枯燥,但是他明白自己的崗位職責非常重要。
消殺員汪旋是一名今年剛入職的年輕人。7月29日,他被分配到橙區工作,由于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進港作業量大且天氣悶熱出現過好幾次中暑。胡婧說,橙區的貨運員均為90后的男孩子,還有部分叉車司機是已婚男士,他們在這里工作就意味著與親朋好友基本上沒法見面。時間久了,一些年輕人會出現煩悶,而胡婧就經常陪他們聊聊天,開導他們。
胡婧說,這里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一批平凡的年輕人在這里默默“戰斗”,他們堅守陣地、毫無怨言,決心守好國際貨物入漢“第一關”。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胡祎 通訊員 符棟峰 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