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區汪集街陶咀村瓜蔞產業基地。
黃陂區木蘭草原新村。
蔡甸區天星村美如童話世界。
黃陂區杜堂村。
漢南舉辦群眾健身徒步大賽。
東西湖區遮湖崗村。(黃文瑞 攝) 蔡甸區俞家垸。 江夏區童周嶺村成了“網紅村”。 美麗村灣—江夏法泗。(陳桂榮 攝)
60萬畝蔬菜基地,綠色蔬菜正源源不斷流向武漢市民餐桌,糧油產品、禽蛋魚肉等市場穩定、品種豐富、供應充足;33條美麗鄉村示范片帶成為周末城里人最好的放飛心靈之所;木蘭花鄉、花博匯、紫薇都市田園等城市休閑后花園綻放美麗姿容;脫貧村里,大家甩開膀子加油干,走在共同富裕的大路上。初冬的農業生產如火如荼,行走在武漢的鄉野,有的是青瓦白墻,有的是花香繞徑,有的是林壑幽深……“十四五”鄉村全面振興、奔向共同富裕美麗畫卷正在全面展開。
近年來,武漢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明顯加快,2021年農業農村經濟各項指標全面恢復,強勢托底武漢經濟重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取得階段性成果,鄉村治理“武漢經驗”在全國黨建促鄉村振興會議交流,農業綜合執法工作經驗在全國會議交流;蔡甸區獲評全國美麗鄉村重點區,黃陂區獲評全國休閑農業重點區,江夏區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區,新洲區獲評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區,江夏區、黃陂區、蔡甸區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區”,東西湖區、黃陂區分別入選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區,蔡甸區推行“減負清單、責任清單、監督清單、服務清單”四項清單的鄉村治理模式獲評全國十大典型案例。
四大產業鏈 助推產業振興
投料、計量、配比、混合、分裝……全程真空無塵自動化生產。一個班次5人就可以生產15噸優質藥劑。11月下旬,走進武漢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工廠,不得不感嘆這家農業龍頭企業智能化的生產。
回盛生物是武漢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一例。2021年,武漢將有3家農業企業同時晉升國家級,武漢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達16家,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達106家。農產品加工水平排在副省級城市前列,帶動農業GDP加速增長。
武漢地區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眾多,擁有10多位涉農兩院院士,農業科研實力雄厚。武漢出臺全省首個支持種業發展政策文件,布局“一核兩翼一芯兩園”種業產業,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全面提升“武漢·中國種都”競爭力,聚力打造華中地區唯一、全國五個之一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發布了種業“卡脖子”技術清單,獲批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項目,成立全國首家農業院士科普工作室,組織了近年最大規模武漢種博會和武漢城市圈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暨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模式高峰論壇等,加大成果展示推廣和轉化運用,種業科技研發實力站上全國第一方陣。
智慧農業、數字農業、互聯網+農業快速發展,高標準農田拓面提質、農業機械化設施化服務能力增強,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額260億元,形成“武漢采武漢賣”“武漢采賣全國”農產品線上銷售模式;鄉村休閑游持續火熱,預計全年旅游綜合收入和接待人數分別超過135億元、4400萬人次;推進新洲區紫薇都市田園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組織木蘭花鄉等10個市級都市田園綜合體創建。
村村有產業,人人有事干。武漢重點打造現代種業、“菜籃子”、農科創、“農業+”等“四大都市農業優勢產業鏈”,加快“鏈主”培育,助推產業振興;農業生產全面恢復,蔬菜、水產、生豬、禽蛋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加大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形成與農戶共同受益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模式,狠抓農產品品牌建設,全市“二品一標”總數累計達到928個,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六。
宜居宜業 建設美麗鄉村
“環境變美了,收入翻幾番。”領到分紅的黃陂區姚家集街杜堂村村民王正英笑得合不攏嘴。曾幾何時,這個村因距離市區較遠、土地貧瘠、畝產極低,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外出打工收入。曾經全村拋荒耕地85%以上,常年居住人口不足20%,房屋閑置率85%。
杜堂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投資1525萬元,建成出行道路、污水管網、公共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對5個自然灣257棟房屋立面改造,使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引進回鄉能人葛天才,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投資4億元,流轉全村拋荒土地1800畝,種上苗木花卉。荒田變花田,山村變景區后,收益最大的是當地的村民。隨著景區逐步發展成“網紅景點”,村民的收入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從單一的務農收入,轉變為三種收入,即土地流轉收入2000元、房屋入股合作社的保底分紅收入2萬元、一家兩口打工的工資收入4萬元,全村人均年收入達到3.1萬元。
杜家堂村的變化只是武漢實施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武漢市聚焦生態民生,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鞏固“四三行動計劃”成果,持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發展生態綠色農業,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打通監管“最后一公里”,扎牢生態保護屏障;以產村融合為動力,突出特色打造,堅持規劃先行,集中連片建設2個美麗鄉村示范區、33條美麗鄉村示范片帶、40個鄉村休閑游示范村、50個精致農業示范點和61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黃陂木蘭雙泉村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羅漢寺街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稱號,武漢花博匯等38個鄉村游經營單位榮獲“湖北省休閑農業重點園區”,黃陂爛漫春花之旅入選農業農村部55條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游精品線路推介。黃陂區杜堂片區,新洲區項山村片區,江夏區五里界小朱灣片區,蔡甸區嵩陽大道片帶,東西湖區群力大隊,漢南區鄖陽村、漢江村等美麗鄉村已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一定知名度。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四好農村路”建設和危房危橋改造,水電路氣網商“六通”工程全面保障并不斷改造提升;加強城鄉醫療服務資源整合,提升鄉村教育保障水平,完善農村養老服務,筑牢鄉村全面振興基底。
“三鄉工程” 讓“空心村”變“網紅村”
九省通衢大武漢,總面積8569.15平方公里,鄉村面積占70%以上。武漢市深化推進“三鄉工程”,讓能人回鄉助力鄉村振興。
羅麗莎、羅蘭、付志國原本都是在武漢城區發展的普通市民,后在市民下鄉政策的激勵下來到木蘭花鄉風景區,共創花香小廚特色農家樂。羅麗莎以地道野味為特色,羅蘭擅長農家風味,付志國則專注于黃陂特色。三家共享廚房、共享服務員,憑各家特色及風味吸引、服務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一批能人回鄉,讓木蘭花鄉這個昔日的“空心村”,變成了今天的網紅景點。
武漢不斷發揮“三鄉工程”紐帶作用,引導能人回鄉創新創業、企業興鄉投資產業、市民下鄉休閑體驗,盤活農村空閑農房和閑置土地資源,激活鄉村人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財產性收入和“家門口”的務工收入。
健全人才引育機制,實施在外能人回引、本土人才培養、高校人才下鄉三大工程,構建引才“大環境”、育才“主陣地”、留才“生態圈”三大體系,實施“鄉村合伙人計劃”“后備干部培養計劃”“農村實用人才百千萬工程”“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舉辦“在外能人大走訪”“農民田間學校”“大學生留漢農業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建立人才資源庫和常態化機制,完善住房和創業扶持政策,今年安排81名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生作為“三農”發展急需人才到蔡甸區、新洲區實訓實踐,搭建創業就業平臺,為留鄉人才創造條件。
組織文化振興 讓鄉村既增顏值又添氣質
2021年7月29日,中央組織部召開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電視電話會議。會上,武漢市就“支部標準化、農民組織化、人才集聚化、發展融合化、治理精細化”五化興鄉舉措,作交流發言。
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使鄉村建設和諧有序、充滿活力。
武漢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把鄉村振興作為“一把手工程”,把責任扛在肩上,將抓鄉村振興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評優表彰、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積極做好村“兩委”換屆工作。法治文化陣地實現村、社區全覆蓋。武漢市委組織部牽頭啟動“國企聯村”5年行動,著力打造一批黨建強、發展強、服務優、治理優的“國企聯村”示范片。
突出做“活”鄉村文化、育“實”鄉風文明、塑形鑄魂兩手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拓面提質,組織文明新村、十星級文明戶創建,加強文體活動場所設施建設,豐富鄉村各類文化活動,擴大文明村鎮覆蓋面。
家園蝶變 村民幸福感滿滿
家鄉美了,產業旺了,村民富了。武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奏響美麗鄉村“強富美”的新樂章,提升了238萬鄉村常住人口的幸福感。
“村子變美了,生活變好了,真幸福。”走進武漢市蔡甸區大集街天星村,道路干凈整潔,房屋門前花香四溢。這里現在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花博匯,是一個以花卉景觀為主體的復合型業態的文旅小鎮。其所在地天星村原本只是武漢近郊普通的農村,房屋破舊、道路狹窄、田園荒蕪、村容村貌破敗。
2017年,在武漢市實施的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三鄉工程”推動下,天星村保留了原有土地上的村灣、農田、房屋、水系、樹木,將傳統村落改造成為一個集花卉旅游觀光、創意農業體驗、美麗鄉村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如今,掩映在花海中的天星村,不僅成為武漢市民休閑游的熱門選擇,同時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的到來。項目一期自2017年10月投入運營以來,已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逾300余萬人。
提起村灣新變化,村民周波自豪地說,“收入翻了十幾倍,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出去打工的人都回來了。”
今年前三季度,武漢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58.9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2%;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92元,同比增長20.4%,增幅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持續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累計分紅6.6億元。
共同富裕的號角已經吹響!武漢市將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一總體目標,以青山綠水為表,產業興旺為基,富強文明為魂,為鄉村振興聚力,帶領更多村民走向富裕生活。
策劃:武漢市農業農村局
撰文:熊燕 王義 呂鳳玲 朱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