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初冬的宜昌,原野上滿是豐收景象。秭歸柑橘主產區,整車整車的臍橙往外運輸忙;長陽火燒坪,道地藥材川牛膝的加工熱火朝天;五峰灣潭,網紅賈姑娘直播賣臘肉,臉上笑開了花……
這是宜昌“三農”的生動畫面。今年以來,宜昌主動對接省“十百千萬”工程,全力打造柑橘、茶葉、優質畜牧、蔬菜、優質糧油、道地藥材、水產、現代種業八大重點農業產業鏈,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思維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
“鏈”動宜昌,好吃的好喝的盡在宜昌,一幅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調結構,提升核心競爭力
西湖縱是芙蓉好,不似山家橙橘初。經過連日的晴好天氣,掛滿枝頭的九月紅臍橙色澤金黃,把峽江兩岸裝扮得格外熱鬧。九月紅是秭歸臍橙品種改良的重要成果。
“春有倫晚、紅肉臍橙,夏有夏橙,秋有早紅臍橙,冬有紐荷爾。”秭歸縣農業農村局產業發展股股長王四敏介紹,該縣立足獨特的峽江氣候優勢,通過品改,形成了四季鮮橙錯峰上市的核心競爭力。
科技是品種改良、結構調整的核心動力。長期以來,宜昌柑橘主要有溫州蜜桔和臍橙兩類,現在砂糖橘、果凍橙等高端品種種植面積正逐步上升。枝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李興洲說,以前砂糖橘一般在1月前后成熟,隨著品種改良,砂糖橘能在11月前后成熟,克服了該時段宜昌溫度低的天然難題。
在五峰武陵山脈800米-1300米之間,那些被閑置的本地品種老茶園,正在被重新喚醒。五峰聯合湖北采花茶業,以老茶園的中大葉茶為主,開發“懷舊新品”,重現“五峰老味道”。五峰采花鄉楠木橋村村支書馬學才說,楠木橋村有原生產種老品種茶園450畝,老茶園改造今年為村里356戶茶農帶來了超過200萬元的收入。
11月26日上午,遠安縣茅坪場鎮何家灣村平田巖香菇基地。一個個塑料大棚,層層菌袋整齊排列,菌袋上密密麻麻“站”滿香菇。食用菌產業是遠安四大主打產業之一,2020年產值近10億元。這得益于遠安在產業鏈“兩頭”做文章、下功夫,即:食用菌深加工和珍稀菌種研發,拉長產業鏈條。
從橘園到茶園,從豬圈到魚塘,從蔬菜大棚到香菇大棚,宜昌農業正行進在品種改良、結構調整的高速路上。宜昌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結構調整為全產業鏈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形成農產品核心競爭力。
壯龍頭,引領產業集群化
米是遠安鳴鳳米、油是長陽華飴油、調味品是宜都土老憨、土豆是枝江的、大白菜是當陽的……宜昌桃花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高溫毛菜庫,幾乎是宜昌農產品的大展臺。
糧頭食尾。解決農產品種與銷的問題,需要做大做強糧食精深加工。公司辦公室主任杜遷說,公司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央廚房,涵蓋了食材半成品、團膳、食堂托管等多樣式的“餐桌服務”,重構了餐飲服務產業鏈。
“公司背后集結了宜昌最優勢的生態農產品,不僅有自己的農產品基地,還和宜昌十多家農業合作社簽訂了合作協議。“杜遷說,當天,城區809度假小鎮研學團膳就是由他們提供的。
龍頭引領,方能“鏈”出不窮。壯龍頭是當前宜昌八大重點農業產業鏈的核心工作。宜昌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宜昌將加強產業鏈龍頭企業、頭部企業的培育和引進力度,重點培育30家重點產業隱形冠軍企業,每個產業鏈重點培育10家以上省級成長型龍頭企業。
一個龍頭帶動一個集群:夷陵形成以三峽現代畜牧產業園為龍頭的畜產品深加工集群、以翠林農牧為龍頭的柑橘深加工集群;枝江以“宜昌農芯”項目為龍頭建設全國糧油加工集群;以海通為龍頭打造柑橘深加工基地;宜都擬引進福建天馬科技集團,建設鰻魚小鎮,打造鰻魚、鱘魚等特種水產產業園;當陽正在推動建設正大百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
走進一致魔芋公司展廳:親水膠體食品配料系列、功能性食品系列、化妝用品系列、生物新材料……產品300余種。魔芋豆腐曾是宜昌人餐桌上的一碟小菜。如今它已成為長陽人民的金果果。這都得益于魔芋深加工。目前,長陽魔芋種植面積4.2萬畝,2萬多戶農民借此脫貧增收。
10月20日,五峰與馬應龍藥業集團簽署中藥材產業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立足五峰五倍子優勢資源,全力進軍中藥大健康產業。土家小伙陳赤清從“三個木桶”起步,讓五峰五倍子提取物遠銷國內外,其衍生產品還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光電等戰略性產業。
自我加壓,登高望遠。宜昌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在八大重點產業鏈的基礎上,宜昌確立了“33312”的五大目標,即:到2025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3000億元,將柑橘、優質水產(鱘魚)、道地藥材(五倍子)打造成全國一流產業,將茶葉、高山蔬菜、生豬打造成全省一流產業,培育10家全國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培育20家全省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
育品牌,抱團闖出新天地
11月26日,宜昌柑橘茶葉公用品牌推介暨漢宜農商農超對接活動在漢舉辦,200多名企業家和客商現場簽約44份、金額達30.5億元。宜昌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宜昌已連續開展10屆漢宜農商農超對接活動,簽約額累計突破300億元。
近年來,宜昌各地共同做大做強公用品牌。“宜昌蜜桔”品牌價值達159.62億元,位列全國地理標志產品第21位。
以茶為媒,相邀世界。茶葉是宜昌農業另一顆奪目的明珠,相繼誕生了“宜昌宜紅”“宜昌毛尖”等多個區域公用品牌發布。
宜昌農產品正在以更豐富的形式“走出去”,并打出自己的“江湖地位”。
“大家點擊右下角小黃車,1號鏈接我們會上一個臘排骨。今天推出活動,由屏幕前的你來定價,我們現場改價發貨!”26日晚上,在五峰灣潭鎮五峰老臘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臘肉熏房里,一位名叫“宜昌賈姑娘”的主播正熱情展示臘貨,詳細介紹著直播活動規則。
“茶葉、臘肉銷售,已經在抖音上形成了不小的氣候。”五峰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主任鄭毅表示,五峰全縣電商企業達103家,各類電商個體經營戶2600家, 今年前三季度,全縣電商銷售額達4.2億元。
再過幾天,宜昌有一群人要像“候鳥”一樣前往海南,開啟水稻和玉米種子選育“南繁”:每年冬季至次年4月赴海南進行育種加代。上世紀70年代,宜昌育種人開始“南繁”,至今已近50年。
種子深埋于地下,但宜昌育種人的成果早已花開全國:宜昌的玉米育種水平和能力在全省乃至全國名列前茅,水稻育種能力全國一流、全省領先,柑橘苗木繁育能力全國領先,茶葉種苗繁育能力全省領先,誕生了康農種業、湖北森源等一大批優秀的種企,為2025年全市現代種業全產業鏈實現綜合產值超百億打下堅實基礎。
名牌之路任重道遠。宜昌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力爭到2025年,培育10個在全國、全省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5個品牌進入中國農業品牌目錄,有效使用“兩品一標”農產品達到400個以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石詩 通訊員 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