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一《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湖北巡展將在湖北省圖書館啟幕。8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省圖一樓展廳看到,大展各項準備工作已完成,3冊《永樂大典》嘉靖副本原件已運抵展廳。
“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的《永樂大典》原書共11,095冊,正本下落成迷,目前僅400余冊嘉靖副本存世。呈現在記者眼前的大典副本原件用朱、墨筆寫成。朱筆主要用來繪制邊欄界行,書寫引用書籍的著者和書名;墨筆用來書寫題名、卷數、韻目、書籍正文并繪制圖畫;圈點是用朱砂印泥戳上的。600年滄桑在攤開的書頁間流過,大典依舊朱墨燦然。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在展廳接受了湖北日報專訪。張志清說,此次湖北巡展,展出的大典副本原件是最多的,“此前從來沒有過,都是在國家圖書館館內展出,也不是常年設展。”張志清走到展柜前,指點著對記者說:“這本‘崔’字冊里,展出時攤開的頁面上記載有詩人崔顥,大典上記載著他‘后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次展出的大典里有不少涉及湖北的記載。”
張志清講起這本“崔”字冊流散重歸的故事。“書從宮廷流散出去,到了民間藏書家手里,國家積貧積弱之時,文化保護無從談起,藏書家為了生存出售手中的藏書,大典被日本侵略者攫取,后來到了蘇聯。上世紀50年代,蘇聯歸還了這批大典。”張志清說,這冊書的頁面上有列寧圖書館俄文館藏印以及“滿鐵圖書之印”,記錄了大典的離散重歸之路。
張志清說,當年大典回歸之時,激起國內強烈的愛國之情。“當中國貧弱之時,看到的是外國拿走中國的文物,現在外國又把書還回來,這表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我們通過《永樂大典》的際遇,看到一部典籍的編纂、收藏、流傳、散失、毀滅,到重新的聚合,是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國家強大了,大典編出來了。國家無力的時候,它就散失掉了。現在我們身處盛世,散失在世界各處的大典能夠回來最好,我們也能用數字化的方式讓它們重聚,讓大典盡可能以完整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中國國家圖書館從建館之初即致力于大典的搜集與保護,先后入藏《永樂大典》224冊(62冊暫存臺灣),現為《永樂大典》海內外最大藏家。作為大典的守護者,張志清動情地說:“《永樂大典》流傳至今600年了,大典里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力。我們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古籍中的文字活起來,這里也是我們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通訊員 竺佳怡 王儷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