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位于武船集團雙柳基地的船臺車間里,焊花飛濺、機器轟鳴。
羅賢半蹲在工作臺旁,雙手穩穩地端著焊槍,一根根焊條在弧光中閃爍,白色焊煙騰起,兩塊鋼板緊緊地“縫”在了一起。
“你看,只需要在鋼板背面焊接,正面不需要焊自動成型。”羅賢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展示他的絕活:單面焊接雙面成型技術。
他是為數不多,運用這項技術一次成型,絕不返工的“一手準”焊工。
干焊工11年,憑借精湛的焊接技術,90后羅賢成為中船集團最年輕的船舶制造專業的“技術專家”。
上萬次練習成就“一手準”焊接絕活
“只要拿起焊槍,我就能精準地找到焊點,保證每一根焊條都在要求范圍內。”摘下防護面罩,羅賢一臉自信地說。
他向記者展示,兩塊鋼板之間的縫隙僅4毫米,如果沒有找準焊點,焊槍打偏了,那整塊鋼板就作廢了,“必須保證每一次焊槍下去,速度勻速,痕跡均勻,我靠的是多年練習形成的肌肉記憶。”
為了練成“肌肉記憶”,羅賢用了3年時間,平均每天都要焊上10塊鋼板,花6到8個小時,累計焊接了1萬多次。
在船舶制造行業,單面焊接雙面成型技術應用廣泛。船舶艙室空間狹小,很多活動受限的地方,運用這項技術,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羅賢焊出來的產品,不僅焊縫表面均勻,內部經過透視、探傷、滲透試驗等檢查,均可達到100%合格。
“練習的過程很苦,但真的鉆進去,就能體會到樂趣。”羅賢說。
在羅賢手臂上,被焊花燙傷的傷疤已數不清,“燒焊時,為了保證焊接質量,就算被燙到也要咬牙忍著。”
“很多人覺得一線比較苦,但30歲是焊接人生的黃金時間,我要堅守在一線,苦累都不怕,全是鍛煉機會。”羅賢講起曾經被外派到海南三亞參與項目改良工作,當天需將鋼板預熱到120度,在一個密閉的高溫環境中,羅賢長達12小時,堅持完成每一個步驟。
研發特殊鋼材焊接工藝,填補行業空白
2018年,羅賢接到一項攻堅任務,為中船某重點產品研發一種特殊鋼材焊接工藝。
對羅賢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方面,該材料的焊接難度巨大是業內普遍認同的;另一方面,該裝置部分結構精度要求高,對于焊接工藝、操作方法有著嚴格的要求,實施難度很大。
為了攻克難關,羅賢與工藝人員同吃同住,邊試驗邊摸索。研發初期進展并不順利,羅賢經常一個人泡在資料室,一查就是一整夜。
“當時合格率只有70%,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我們都很沮喪,羅賢經常凌晨一兩點鐘還在休息室里面。”羅賢的工友李智洋對記者說。
經過半年的努力,1800多次更換不同的材料,嘗試不同的工藝,羅賢帶領團隊找到了最優解,最終確保了焊縫一次性合格率100%,創造了國內最新型水下產品關重設備的異種鋼焊接工藝工法,填補了我國船舶行業空白。
“當我聽到自己親手負責焊接的產品成功交付的消息時,高興的淚水不禁奪眶而出,作為一名海軍裝備一線技術工人的自豪感在心中久久激蕩。”羅賢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婷 通訊員 付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