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實力被低估的城市圈
30年前,一位朦朧派詩人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迷倒無數青年。
現實中,確實存在“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燈下黑”,以致“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
對于外形酷似梧桐葉的武漢“1+8”城市圈,作為當事者的域中人,往往會忽視她的鏗鏘有力,輕視她的空谷足音。
不出意料的話,即將迎來弱冠之年的武漢城市圈,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大概率將突破3萬億。
這意味著,今年第四季度單季,“1+8”城市圈生產總值將達萬億。
3萬億的體量,放到2020年,相當于黑龍江、吉林、青海和西藏四省的GDP總和。
3萬億的規模,放到都市圈為單位的比較視域中,足顯崢嶸歲月何懼風流的勇往。
下面這張圖,采用的是2020年官方統計數據。
對于武漢和武漢城市圈來說,2020年的特殊性家喻戶曉,舉世皆知。
即便如此,武漢和武漢城市圈的表現,再次“當今世界殊”,對抑制疫后全球普遍性焦慮和看空情緒,具有重要激勵作用。
在經歷百年未遇的大疫之年,從地區生產總值看,武漢城市圈在中西部都市圈中依舊穩居首位。今年3萬億的小目標如能實現,乘風破浪的龍頭氣勢有望進一步凸顯。
這一年,武漢城市圈第二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位列中西部地區同類城市群第一位。
這一年,武漢城市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超過7500家,在中西部地區同類城市群中傲視群雄。
從中心城市生產總值看,武漢雖位居第三。但相較于成都,自1983年后,武漢行政區劃面積一直未曾擴容;相比于重慶,人均GDP直接碾壓。
假如認為這只是曇花一現,那么拉到更長時間周期,你會發現武漢城市圈一直是國內最具經濟活力的動感地帶之一。
若說好漢不提往年勇,我們不妨凝視一下今天的武漢城市圈。
數據顯示:從全國看,2021年前三季度湖北GDP同比增速第一;從湖北省內看,武漢城市圈經濟總量占到全省總量的60%。
前不久,一位上海朋友到訪武漢。
看到光谷成群結隊的建設車輛徹夜奔馳,看到高新區新型科技企業忙碌的生產場面,不由感嘆:武漢不只是“重生”,更讓人想起當年浦東大開發時的場景。
這種場景,在武漢,在武漢城市圈,是許多身邊人不曾察覺的日常。
12月2日,鄂州葛店開發區,總投資120億元的三安光電項目啟動試生產。
12月3日,武漢市第四季度招商引資簽約大會,簽約總額4219.28億元,再創單場招商簽約規模歷史新高。截至當日,武漢市全年招商引資金額達到1.57萬億,累計簽約重大項目545個。
......
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武漢今年GDP很可能到2萬億。
旁邊的8個“葫蘆兄弟”,也呈現出明顯放量上漲態勢。
數據是會說話的語言。
對一座城市而言,2萬億意味著進入全新“賽道”。
就一圈城市而言,3萬億意味著觸發“支點效應”。
這就是我們身處其中的武漢城市圈,一個實力被低估的都市圈。
NO.2 從“極化”到“擴散”的同興圈
始建于1954年的洪山禮堂,記錄了湖北近70年來的重要政事。
2002年6月10日,一個聲音從禮堂赫然而出:
武漢市要著眼于提高綜合競爭力,構筑在國際競爭中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和現代化基礎設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形成武漢經濟圈,更好地發揮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
次年4月,“武漢城市圈”正式出爐,并被列入當年湖北工作重點。
因如此,若問“武漢城市圈”芳齡幾何,標答是:虛歲19,實歲18。
2006年4月,“武漢城市圈”首次寫入中央文件,上升為國家戰略。
19年間,關于做大做強武漢會產生極化效應的擔憂和議論,卻從未絕耳。
極化效應是經濟學家G.邁達爾1957年提出的概念。通俗地講,就是條件好、發展快的地區會對落后地區的生產要素產生虹吸作用,導致后者發展條件惡化。
這種擔憂并非毫無道理,但實際上,邁達爾認為梯度發展過程中存有三種效應,其中還有一個叫擴散效應,即位于經濟擴張中心的周圍地區,會從中心地區獲得資本和人才等“溢出”補貼,逐步追上中心地區。
客觀地說,在“1+8”建設早期,極化效應確實未能幸免,畢竟那時的大武漢還主要是體型肥大,自身體格有待健壯。
按照基礎設施建、產業布局、區域市場、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五個一體化”部署,武漢城市圈建設有序推進。
2020年,循序漸進的節奏發生改變,武漢城市圈融合開始倍道而進,呈現出蹄疾步穩的新態勢。
從戰略決策上,武漢城市圈發展被提升到“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首當其沖的關鍵”。從目標定位看,旗幟鮮明提出全力打造“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全國重要增長極。從行動看,“九城同心”、“發展共進”力度前所未有,九個“圈友”分別出臺同城化發展實施方案和三年行動計劃,任務落實到具體城市和部門,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在創新規劃體系、優化產業布局、消費能級和開放能級等領域全面發力。
今年9月4日,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辦公室(“武圈辦”)揭牌運行,科技、規劃、公共服務等五個專題工作組相繼成立。10月8日起,“武圈辦”秘書處開啟聯合辦公,九市政府相關部門實現常態化對接交流。
19年來,“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產業同鏈、民生同?!钡臉嬒刖`放出新氣象,武漢的擴散效應穩步放大,“九城同興”的愿景清晰能見。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最近十年,咸寧、黃石和鄂州從人口凈流出轉為人口凈流入。
產業間的有意識轉移和分工協作,在潤物無聲的不覺中悄然擴大。武漢三大開發區已與“圈友”結對建設20多個產業園區,“研發在武漢、制造在城市圈;頭部在武漢、鏈條在城市圈;融資在武漢、投資在城市圈;主鏈在武漢、配套在城市圈”的一體化格局已具形態。
黃岡說,106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城市圈通辦,226個事項在城市圈內可跨城通辦。
鄂州說,葛店開發區187家規上企業中,有130多家與武漢有產業鏈協作關系。家住在武漢,上班在鄂州,很正常啊。
黃石說,光谷科創大走廊黃石功能區就是“黃老二”與“武老大”的親密擁抱。
孝感說,就是跟著武漢臨空港起飛的,“我們一起來唱,我要飛得更高”。
科技廳說,2013年到2020年,武漢城市圈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達5843億元。
九派合流,終成江河,洶涌澎湃。
九市合力,終成氣候,氣勢如虹。
100年前,先行者中山先生留有期許:“為武漢將來立計劃,必須定一規模,略如紐約、倫敦之大?!?/p>
而今,武漢不再是一座獨行的大城,而是領飛一個都市群的“頭雁”。
本月初,省委書記應勇在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專題會上,進一步要求在融入國家戰略中找準發展定位,從局部融合到全面融合、從硬件融合到軟件融合、從外在融合到內在融合,全力打造最具活力、最具競爭力、最具影響力的省域城市圈。
NO.3 被期望的中國“第四極”
1950年,法國經濟學家佩魯首創增長極理論,用以解釋非平衡發展。他的同胞布德維爾進一步提出都市圈競爭理論,提出區域競爭更多是都市圈間的角逐。
改革開放以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南中北三大動力源,帶領中國沿海地區率先起飛。
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是中國人民的集體向往,也是執政黨的重要使命和莊嚴承諾。
幅員遼闊的中西部實現富裕,迫切需要域內動力牽引。這個動力源,習慣上被譽為中國增長“第四極”。
“第四極”可以是跨省區的城市群組合,通過鏈條結構將點狀分布的城市有機串聯成共同體。但其前提之一是這些點狀城市之間,要有空間上的半徑約束。否則,很可能流于概念營銷。
“第四極”也可以是某個“爆破點”,通過強大的溢出作用輻射周邊,就像深圳特區、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那樣,內力深厚,出手之時就是“出圈”之日。
“第四極”還可以是以省域為邊界的都市圈,通過緊密和緊湊的“內部協同”,凝聚成骨肉相連的孿生連體,“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裂變和釋放驚人的當量。
在“第四極”的激烈博弈中,結合國情看,第三條路徑或許更為可觀。
誰能成為“第四極”,需要充分觀照歷史引力、現有實力和未來活力。
從地理空間看,武漢城市圈身居中國版圖中的天元之位;從歷史空間看,武漢的輻射能力從“九省通衢”的歷史贊譽中便可管窺。在此,毋庸贅述。
從現有實力看,截至今年9月份,武漢城市圈規上工業企業達到8467家,在中西部地區同類城市群中,將領先排名第二者的優勢擴大到1500家。隨著三峽集團總部和中信科總部安家武漢,將會強勁拉動武漢GDP指數。要知道,2020年三峽集團營收超過了千億。預計到今年年底,武漢城市圈的經濟總量優勢會進一步確立。
從面向未來活力的“影響因子”看,武漢城市圈的比較優勢更是有目共睹。
就資源稟賦而言,水資源被認為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短缺資源。在這一點上,作為“水袋子”的武漢城市圈的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就創新能力來說,武漢城市圈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最強,其中18項核心指標排名第一。在中西部地區同類城市群中,技壓群雄。截至2020年,武漢城市圈擁有高新技術企業8000家,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81個、省級以上眾創空間238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64個、大學科技園3家、在孵科技企業超20000家。
就人力資源供給看,武漢城市圈擁有普通高等學校103所,高等學校發展質量競爭力位居全國前三。兩院院士81人,居全國前列。在科研實力方面,武漢城市圈與前面的“三極”并駕齊驅。
就科技成果產出看,武漢城市圈是中西部同類圈中交易最活躍、成果產業最豐富、成果質量最高的“珠穆朗瑪”。2020年武漢城市圈技術合同成交額高達競爭者的8倍之多。2019年專利申請數率先突破10萬件,2020年專利授權總量、發明專利授權量、國家科技獎勵等均排名第一。
基于上述關鍵測度和省域視角審視,誰堪擔當中國增長“第四極”,答案或不言自明。
這是目之能及心之所向的風景。
參考文獻:
秦尊文.《武漢城市圈的形成機制與發展趨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0
于敏,郭虹.《武漢城市圈發展進程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周立群.《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與中國經濟發展》.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注:圖片來源除已標注外,選擇相關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