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發布,一個新亮點總結來說就是: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意見》提出,加強黨對老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我國從1999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截至2020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64億,占總人口的18.7%,我國正在快速邁向中度老齡化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康護航老年人群體,讓每一個人都可以無懼時光,從容優雅地老去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共樹積極老齡觀,把“負擔”變“紅利”。目前,社會中仍然有不少人錯誤的將老年人看做負擔或問題,視人口老齡化為“銀發海嘯”。樹立積極的老齡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老年人為國家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沒有他們的勞動創造,就沒有今天的社會財富和文明進步。超過“勞動年齡”的人并沒有喪失勞動能力,很多老年人與年輕人相比,體力優勢在下降但智力優勢在提升,工作經驗更豐富,也有繼續發揮作用的意愿。全社會要樹立積極的老齡觀,積極看待老年人、積極應對老齡化,確保老年人在延年益壽的同時保持身心健康,維持生產力,相信可以把“銀發海嘯”轉為“銀發紅利”。
共護健康老齡化,把“養老”變“享老”。截至2020年底,全國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32.9萬個、床位821萬張。但不可忽視的是在2.64億老年人中,約有1.8億患有一種或者多種疾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超過4000萬,相關康復設施缺額比較大,特殊群體背后亟須跟進全面配套的服務。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一批衛生院、養老院、福利院、休閑園、康養園,讓老人養老“在門口”、辦事“少跑路”、看病“不折騰”;導入“智慧”元素,發展“互聯網+醫護服務”,提升老年人健康素養;注入人文關懷,在關注身理健康的同時,注重精神健康,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能夠幸福地安度晚年。
共繪幸福夕陽景,把“夕陽”變“朝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老年人作為過來人,他們用過的辦法、走過的道路、解決的問題,對于后輩來說并不過時,反而有很強的借鑒和指導意義。發揮老年人作用,讓老年人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不僅能為社會進步作出更多貢獻,也能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提升老年人的參與感和幸福感。一方面,要探索適合老年人靈活就業的模式,為有勞動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另一方面,要全面清理阻礙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的不合理規定。讓更多的老年人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把夕陽變成朝陽。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情。養老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事,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既是全社會共同的美好夙愿,也是養老事業發展應努力的方向所在。
稿源:荊楚網
作者:程新(武漢江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