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滿載集裝箱的船舶從武漢經開港啟航,前往上海。當天,位于武漢新港漢南港區紗帽作業區的武漢經開港“漢—申線”集裝箱班輪成功首航。這是武漢陽邏港——經開港一體化運營后,開通的首條集裝箱直航新航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通訊員 王金梅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成熔興 張倩倩
1862年漢口開埠通商后,九省通衢、得水居中的武漢,依托長江走向世界,成為中國內陸最大的外貿城市,一度與大上海相提并論。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曾描述武漢是“溝通大洋計劃之頂水點”“中西部之貿易中心”,是中國內地“與世界交通唯一之港”,盛贊武漢“應略如紐約、倫敦之大”。
進入新時代,湖北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首當其沖的關鍵在武漢、在武漢城市圈。
水陸公空齊全,對內輻射全國,對外聯通世界,武漢城市圈是名副其實的中西部陸海大樞紐。
以建設高水平開放載體和打造“類海外”環境為抓手,九城同心,正向著一體化“新沿海”快馬加鞭、穩步邁進。
1
一飛沖天,織就通達全球物流網
11月底,幾乎同一時間,武漢三大國際物流通道建設都迎來好消息——
國家發改委發布首批“十四五”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武漢作為全國二十五分之一,成功獲批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其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發揮湖北武漢的綜合交通優勢,引導武漢城市圈汽車、機電、紡織、醫療、糧食等重點產業充分對接國際產能,促進通道、樞紐、產業協調發展。
鄂州花湖機場宣布,已完成與校飛相關的跑道、燈光、通信、導航、監視以及氣象工程的竣工預驗收工作,正式進入校飛前的準備階段,即將“一飛沖天”“一鳴驚人”。花湖機場的重要使命,是與武漢天河機場構成國際航空客運雙樞紐門戶,參與全球航空物流競爭,帶領武漢城市圈積極融入世界產業鏈。
武漢新港則宣布,今年前10個月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萬標箱,正沖刺240萬標箱的“全年精彩”。這背后,得益于武漢主動作為,建成了陽邏國際港水鐵聯運二期項目,開通了武漢直達韓國的集裝箱水運國際班輪航線,更離不開城市圈8城為武漢新港輸送的源源不斷的貨源。
漢川的童車、仙桃的口罩、潛江的醫藥……從武漢城市圈各地匯聚到武漢,登車、登船、登機,發往亞、歐、美、非。泰國的糯米、日本的汽車零配件、德國的刀具……從武漢的陸港、水港、空港中轉分撥,抵達武漢城市圈的企業和消費者手中。
得天元之便,武漢打造中歐班列、長江水道、天河機場三大國際貨運通道,織就一張通達全球物流網。
圈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更好流動,國內、國際兩種產業鏈更好銜接,為城市圈發展提供了生生不竭的內生動力。
2
平臺給力,隆起中部開放高地
黃岡企業從國內調運進口棉花,從發貨到收貨需要多久?
答案是1.5個小時。
12月5日10時,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陽邏港園區2號保稅倉庫,作業員操作叉車將碼放整齊的棉花堆垛轉運至貨車上。
一個半小時后,660噸從美國、巴西等地進口的棉花運抵穩健醫療(黃岡)有限公司,用于制作防護服、口罩等醫療用品。
“過去我們調運進口棉花,大多通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運輸流程需要1到2天。”穩健醫療(黃岡)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疫情發生后,棉花等原材料消耗量大,運輸速度快不快,直接關系到生產效率高不高。
今年3月,武漢中港物流有限公司聯手中華棉花集團有限公司,在陽邏港園區內設立分撥中心。進口棉花通過水路運抵陽邏進行保稅存儲,再根據配額情況及客戶需求,分撥集散至黃岡、仙桃等省內城市及湖南、廣西、河南等周邊省份。9個月來,共進口棉花3萬噸,總貨值達3346.64萬美元。本月,該項目將正式掛牌武漢新港進口棉花保稅物流分撥中心。
這幾年,綜保區緊盯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兩大目標,創新推動國際貿易分撥業務集群化發展。進口糧食、進口木材等8大進出口分撥中心相繼崛起,成為助力綜保區進出口貿易突破百億元的中堅力量。
同樣繁忙的還有仙桃保稅物流中心。集裝箱卡車進入中心卡口后,經箱號識別及車號識別后自動抬桿進入,這是江漢平原第一家保稅物流中心,2019年4月28日實現進口保稅、出口退稅、一日游等業務全面正常化,并同步與仙桃港、天河機場等口岸區港聯動,實現水路、公路、鐵路、航空進出口中轉業務無縫對接。
綜合保稅區是目前開放程度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今年8月,黃石棋盤洲綜合保稅區正式獲批,使武漢城市圈綜合保稅區數量增至4個。
1個自貿區、2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4個綜保區、4個國家級經開區、8個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武漢城市圈匯聚全省最多的開放平臺,率先開展跨境貿易便利化等一系列改革,優良的環境吸引外向型產業加速集聚。
3
市場同頻,外資外企落戶首選
“鄂州與武漢山同脈、水同源、地相連、人相親,已成為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的橋頭堡。”2021武漢市第二季度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大會上,武漢城市圈代表、鄂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向來賓傾情推介。
這是武漢首次集中邀請城市圈成員單位共同參加項目簽約大會,共辦招商、共享機遇。隨后,在大健康博覽會、2021中國-東盟數字經濟發展合作論壇等重大招商活動上,城市圈城市輪番登場推介。
武漢當大哥,兄弟團團坐。今年5月,武漢城市圈同城化會議明確提出,共同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探索推進行政審批無差別化受理,推動標準共商共通、檢測認證結果互認;積極對外開展“全球營銷”,復制推廣“類海外”服務模式。
武漢市擁有28個國際友好城市、88個國際友好交流城市,總量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11月25日,武漢城市圈召開外事港澳工作第一次聯席會議,就外事港澳工作合作簽署協議、達成合作,共享武漢對外資源。
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進出口額,在東湖高新區(武漢自貿片區)產生。12月2日,這里成立進出口企業服務聯盟。長飛光纖、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武漢分中心、烽火技服、華工科技等38家單位告別單打獨斗,共享“一帶一路”以及國際市場發展的新機遇。
抱團發展,開放共融,已經成為九城的共同行動——
以礦為媒,黃石成功舉辦四屆中國(黃石)地礦科普大會,吸引來自德國、阿根廷、巴基斯坦等50多個國家的展商參展,線上線下交易持續火熱。
以茶為媒,咸寧長期設立赤壁青磚茶國際(上海)體驗館展區,不僅播下茶產業發展的種子,更是搭建起與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橋梁,重振歐亞萬里茶道的輝煌。
以總部為媒,霍尼韋爾等35家知名企業來武漢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開啟“總部在武漢,配套在城市圈”發展模式,世界500強來漢投資企業突破300家。
“一盤棋”思維下,九城握指成拳、全面賦能,同城化向心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