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琴
視頻剪輯 李曉琴
通訊員 朱娜 黃曉旭
綠色圍擋高高豎起、實名制通道專人值守、車輛進出高壓沖洗、淤泥處理全自動化、尾水達標統一排放……
在武漢市黃陂區后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現場,武漢市政的精兵強將深入貫徹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實踐要求,在落實安全生產與文明施工中打出“組合拳”,連續四個月被評為武漢市建設工地文明施工“流動紅旗”項目,樹起水環境治理標桿。
綠色施工
降低對周邊環境影響
黃陂區后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二期)治理范圍主要為約14.5千米的南岸線,西起佳海都市工業園,東止灄口中學。
12月9日,極目新聞記者在該項目1號固化場看到,湖底清淤采取環保絞吸船,將湖底淤泥以泥漿形式運輸至固化場的調節池,經三級沉淀后,將淤泥輸送至儲存罐中加入藥劑攪拌,再通過管道泵送至壓濾機,制成泥餅外運,尾水經一體化處理達標后排放。
“整個過程中,除了在調節池沉淀,其他環節泥漿處理都是全封閉式的。”施工方武漢市市政機施工公司項目總工熊俊豪介紹,“全封閉+自動化”處理的工廠模式,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兼顧了綠色施工要求。為此,項目投入100多萬元用于文明環保施工工藝設備的升級和運用。
熊俊豪告訴記者,清淤施工不僅僅是絞吸船開進去把淤泥吸出來就完成了,這個過程中如何減少清淤對水質的影響,也是他們的重要研究課題。為此,項目團隊積極與高校合作,學習沿海城市治水經驗,在后湖進行現場圍隔試驗,對水體等進行檢測,優選出符合后湖的藥劑配比、投放方式,快速消除清淤對水質的影響。
智慧平臺
實現全過程監管
各個工區施工環保絞吸船工作狀態如何、壓濾機廠房生產現場如何、南岸線水質有何變化……這一系列問題,在項目部搭建的智慧工地系統平臺上都可以找到答案。
項目負責人夏博介紹,利用集團智慧工地系統平臺,實現了項目展示、視頻監控指揮、實名制監控信息采集等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增加項目特色數據。例如,通過對清淤船智能化改造,不僅可實時視頻監測清淤船整體情況,還可通過船身定位系統,分析清淤位置和移動軌跡路線;運用海洋測繪清淤軟件,實時監測清淤船刀頭位置和清淤面積;為更精準了解湖泊底泥情況,項目引入水下聲吶無人測量船定期測量,實時反應清淤實際方量。
“我們還在平臺上搭建了水質環境監測系統,可通過實時數據了解后湖水質情況。”夏博介紹,目前佳海示范區與岱黃示范區均已實現同步監測,進一步助力項目水生態修復工程的開展。
黨建引領
讓民心工程落到實處
每一處細節,每一次提升,都承載著該項目團隊的決心——讓這19.15平方千米范圍的水域水質達到Ⅲ類管理目標,將民心工程建設落到實處,真正讓老百姓滿意。
據悉,項目開工前,面對項目的復雜性和環境改善形勢的嚴峻性,承建方武漢盤龍水務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經過反復論證、斟酌、溝通、協調,排除各種困難,最終推動該項目順利啟動。
今年5月正式開工后,承建方與施工方積極貫徹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實踐要求,開啟“黨建+項目”模式,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辦實事、解難題、促發展的實際行動中。
項目部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和黨員先鋒示范崗作用,保障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并于今年7月到10月連續4次獲評武漢市建設工地文明施工市、區“流動紅旗”單位。
目前,項目部正在全力沖刺年底完成清淤50萬立方米的目標。與此同時,2號固化場也將于年內建成,屆時將極大提升剩下約50萬立方米淤泥的清淤速度。未來將結合水生態修復工程,形成后湖穩定的水生態空間,打造岸線治理樣板。